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上海文化广场看到,非法倒卖门票的“黄牛”现象又呈抬头之势。“今晚《红楼梦》的票子要伐?什么位置都有,可以了解一下”10月26日19时许,上海黄浦区上海文化广场门口,多名男子正在四处观望,不时拿出几张门票向过路人搭讪。
在上海文化广场3号门入口处,有“黄牛”向贝壳财经记者搭讪,记者上前佯装询价,一名黄牛告诉记者,第一排中间位置加价500元每张,其他位置加价300元,随后他从手中掏出一叠票给记者看。而此时上海文化广场的一名保安看到记者和“黄牛”正在谈价格,只是低声提醒,靠边点,别挡路。随后,另一名“黄牛”向记者询问是否有票,如果有票可以8折价格回收。
10月26日晚,上海文化广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 摄
舞剧《红楼梦》背后的票务困局三成“不可售票”流向成谜
为何黄牛倒卖门票如此轻松?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当晚在上海文化广场演出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销售火爆,开演前两个月在线开售没多久已售空,但该门票并非采用实名制,而是以“二维码”电子票的形式销售,不指定观演人,这虽然便利了消费者,但也为“黄牛”带来了可乘之机。
贝壳财经记者检索发现,其实早在2023年末,上海文化广场已在试点采用“实名制”的形式来整治黄牛乱象。当年12月15日上演的《悲惨世界——法语音乐剧版音乐会》这一热门剧目,上海文化广场首次推行强制实名购票规定,将所有售出的演出门票与个人信息进行一一绑定,并在观众进场时加强实名制检查,这一动作很好地避免“黄牛”或第三方平台违规囤票、倒票等行为。但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上海文化广场并非所有演出均采用“实名制”。针对这一问题,贝壳财经记者多次致电上海文化广场公共关系部寻求答案,但截至发稿,电话均无人接听。
这些年来,演出行业,甚至是展览场馆,都苦“黄牛”久矣。今年不少热门演唱会都采用了“强实名制”,要求人、证、票三合一,来减少猖狂的黄牛炒票对于正常票务市场秩序的影响。其实,为了整顿“黄牛”现象,早在2023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曾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演出市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秩序的通知》,其中第五条规定:“督促演出举办单位、演出票务经营单位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这就意味着一场演出通常会有近三成的门票是工作票等不可售票。由于并不公开售卖,这些票就可能会通过“转赠”等方式流入二级市场,乃至“黄牛”手中。“黄牛”在囤积大量工作票后,再溢价“转赠”给购票人,从而获利。
10月26日晚,《红楼梦》演出现场观众座无缺席。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俞金旻 摄
退票难、转赠不便:“强实名制”全面推广的现实阻碍
“强实名制”是否有必要推广到所有剧场演出?
贝壳财经记者现场采访了多名观众,其中,消费者杨女士表示,实名制虽然能拦住黄牛,但因为其不能转赠,退票也需要在开演前48小时提出申请,并收取20%的手续费,这些限制,也多少会拦住一些观众。“如果有点事情,想转给家人来就比较麻烦。”“稍微有点麻烦,万一有些人没有带身份证,总体来说赞成,但是没必要对所有演出都这样。”
李先生是一名在上海文化演出行业从业20余年的剧院经理,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每个剧目都有其合适的营销方法,强制实名购票、进场的措施还需要根据剧目的热门情况来决定,比如我们有时也会通过一些公益票、学生票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找到具有思想深度的剧目,那么可能就在实名制的关联上把它的刻度往下调一点。就是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套制度,门票是实名,然后转赠也是实名,所以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剧院想出新招整顿演艺市场的“黄牛”现象值得鼓励,但是想要根治“黄牛”现象,仅仅依靠文旅部的通知以及剧院的方案是不够的,在商业逻辑上挤压牟利的可能,在消费行为上引导良好的生态,这些举措一个都不能少。
针对10月26日晚,贝壳财经记者在上海文化广场所发现的疑似“黄牛”影像资料,已移交属地相关部门鉴别处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俞金旻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