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株洲市渌口区淦田镇的军山。 通讯员 摄
梁瑞郴
淦,天下五行元素有其二。金、木、水、火、土,四季循环,时序更迭,金和水,是其中二项,与时序四季相对应,正隐含秋收冬藏。
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淦”的释义是“(卷十一)水淦,水入船中也。一日泥也。从水金声。汵,淦或从今。古暗切。”
今日株洲渌口区的淦田得名,是因其依畔大河湘江,又盛产沙金,故从水入金,成“淦”字也。又江东沃野延绵,良田万顷,则以田字呼应淦字,得“淦田”名。
黄叶散岸,秋色横江,我们从长沙溯江而上,来寻觅千年古镇淦田。说是千年,并非号称千年,而是有史可证,有据可查。东汉三分天下之时,吴国在此设县治,史称“建宁”,可见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地位。
历史的翻覆,时代的变迁,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不难看到,千年以降,多少城池古邑烟消云散,只剩下旧痕点点,哀叹声声。但淦田却能赓续建宁的血脉,一如旧时的繁华。
对历史的追寻,对遗存的踏访,实在是一种体悟和感怀。我们在淦田古镇徜徉漫步,当年的麻石板路已铺就成平整的沥青路,那些逼仄巷子的围墙,已涂饰成白墙青瓦,时代的标语与图画点缀其中,在古意中透出新风。有人认为少了点古意,破坏了保护。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如果时代社会的进步,不能以当下民生的福祉为要义,不能辨识遗存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则可能让遗存变成因袭的包袱、进步的障碍。
我曾经在郴州进行过对古村落的踏访。其间不乏震撼人心的古村,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的价值自不待言,而且这些古村现今还是人丁兴旺,民风淳朴,体量巨大,德化场所。然而,也有不少古村落体量小,破败残,多空心,已成乡愁残片。我曾大声呼吁,政府可否组织专家,对其村落进行一次全面考查规划,哪些该保护,哪些可以忽略不计,分层级选优淘劣,以避免一哄而上,分散保护资金。古村的保护,实在是应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有选择有重点加以保护,以去芜存菁,古为今用。
淦田古镇的保护,是立足于当前现实。照实说,它并非有特别的文物价值的古镇,而只是一块适宜人居的风水宝地,它在旧有古镇元素的基础上,注入时代的风尚,超市、市场、歌厅、发廊、酒店、茶馆……现代城邑生活诸多元素,都镶嵌于古镇生活之中。
站立于淦田码头,凝望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我看我闻,我思我索。旧码头虽荒草萋萋,仍有轮渡横亘其中,当年繁盛仍依稀可辨。史载明清以来,因水运贸易昌盛,淦田古镇形成了一巷三街六码头的格局。众所周知,大江大水是中国城邑古镇兴盛的区位优势,集散码头文化,是时代物畅其流,通江达海的交通命脉。许多古镇命运的跌宕,非人为,而是天赐。从渌口沿湘江上溯,从昭陵古镇、淦田古镇到朱亭古镇,水无疑托起了祖先当年的梦想。人类逐水而居,逐水而兴,逐水而富。即便今天不以水运为最主要的交通,水和空气仍是滋润的生命之本。沉寂非人力,代谢成古今。我们在走走停停中感受时代的变迁。
在古巷中,我们与几位闲适的老太太攀谈。问年纪,她们爽朗一笑,答:80多岁了。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吗?她们点头,笑说:一辈子没离开过。这里舒服吗?她们竖起大拇指说:空气好、水好、卫生好、邻居好!脸色安详,语气舒缓,神态轻松,怡然自得,让人穿越时空,恍若桃源。人生老而能复返自然,终得宁静,夫复何求?
我的思索,并不止于淦田古镇,在晨曦暮色的穿行中,淦田的山山岭岭,时时闯入我的眼中,那些竹浪翻滚的连绵山峦、稻菽金黄的良田沃土、溪流潺潺的纵横沟壑、星星点点的农家屋舍。这是湘江东岸温暖的山居田园,我称之为小山小水,江南这种非大山大水的丘陵,是最适宜人居的山地,它清明平和,温馨舒卷。随行的朋友告知这是罗霄山脉的余脉,淦田最高峰军山,海拔773米,毗邻攸县和醴陵。
那天不巧气温陡升,我们无法登顶,但在离山顶数十米的停车处,却见到山民正在用无人机吊运预制板及水泥砂石等基建材料,令人眼睛一亮,真可谓科技进山,别开新面。这是刷亮军山的一张崭新名片。
只有在此时,我才真正认识“淦田之淦”。它绝非旧日繁华之梦,因通江达海而金山如垒,因物畅其流而财富丰盈。淦田,山水相依,水生万物,田生百谷,物阜民丰。友人姜满珍告知,此地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风淳朴,即使是外面的世界人心不古,这里百姓却仍然朴实厚道。
我不由想起,当地文史学家告知,这里曾有舜帝南巡游历之地。据清《湘潭县志》载,舜帝南巡,曾游历淦田,其曰:“君山在县东南百五十里,届历山之北,旧以为舜巡所历。”淦田历山,曾为帝王游历驻跸之处,故山川形胜,也有德化之气。德为良田万世种,种德为本,千年的熏染教化,终使淦田成为一片种德如金的土地。
车行大地,从归乡谷到清溪、八斗、军山,蜿蜒的山道旁,到处是一片鹅黄青绿,那是铺满喜悦的丰收之景。由此,也印证了淦田为农产丰富、种类繁多的勤耕之地。
民生为天,五谷为本。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这并非小农经济,所谓安居乐业,这才是根本,手中无粮,何以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方有乡民之众乐,天下之大安!
我静静注视着田野的秋色,蓦然脑海中跳出毛主席的诗行,“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是新中国成立十年后中国农村的写照。毛主席将中国农民喻为英雄,这是多么高的礼赞。我仿佛在这一刻,悟到淦田一日,捕捉到“淦田之淦”金子般的真正含义。
来源:华声在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