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县立足“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的独特定位,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文化创新为内核,推动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迈向品质提升,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焕发全新活力,也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走进如今的灵台,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草木葱茏,皇甫谧纪念馆内游人驻足,针灸小镇特色鲜明。这些亮眼变化的背后,是我县持续投入的坚实脚步。
“十四五”期间,我县累计投入4.8亿余元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县体育馆、皇甫谧大剧院先后投用,县博物馆完成陈列优化与馆藏铜器修复,水泉生态商业街区建成开放。一系列重点工程的落地,不仅完善了文旅基础设施,更搭建起我县文旅产业发展的坚实框架。
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目前,我县已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处、AAA级景区4处,省级旅游示范村和文旅振兴样板村各3个。邵寨干槐树景区窑洞体验馆、独店张鳌坡艾草博览园、百里镇稔沟露营基地等特色项目相继落地,补齐了文旅服务短板,更让村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
在夯实硬件基础的同时,我县更注重文化品牌的打造与文化资源的激活。“百姓大舞台”“乡村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年均开展超千场,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皇甫谧画传》《文物里的灵台》等文化产品,让沉睡的历史“活”了起来;41类390余个皇甫谧相关商标注册完成,7类20余种康养产品研发上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优势。
文旅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群众的获得感。我县为32个贫困村配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器材,县级“三馆”免费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文化馆年均开展免费培训超5000人次,博物馆年均接待游客4.5万人次,186个农家书屋年均更新图书2.4万余册,让高品质文化服务覆盖城乡每个角落。
如今的灵台,既是展示商周文明的“窗口”、体验针灸养生的“胜地”,更是群众共享幸福的“家园”。随着文旅业态不断升级、文化品牌愈发闪亮,“商周文化名城・针灸养生圣地”这张名片,正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