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中国联通官方发布“国庆中秋假期城市外地深度游客量TOP30”榜单,邯郸赫然榜上有名。邯郸市,为何能吸引无数远方来客?
这份吸引力,源于邯郸“两区三带”全域旅游新格局的构建。从赛事与景点的联动、古道的千年回响,到美食的文化韵味、小城的个性蜕变,乃至全城营造的主客共享暖意……共同汇聚成它的出彩密码。
榜上有名,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即日起,邯郸晚报推出“‘榜’定邯郸 ‘游’此出发”系列报道,邀您一同探寻邯郸文旅如何从“榜”定,迈向新未来。
作为邯郸文旅新地标的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双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93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过三成,年轻游客成为消费主力,展现出邯郸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的强劲势头。
规划先行,引爆流量“火”出圈
邯郸,能够在此次黄金周脱颖而出,并非偶然,与许多一炮而红的“网红城市”相比,邯郸的客流增长带有稳步积累的特征。
2023年邯郸接待国内游客8544.3万人次;2024年邯郸接待游客首破1亿人次,成为“长红城市榜30强”中唯一的一个三线城市;2025年春节期间外地游客增长超五成,上半年全市游客接待量、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8.2%、18.9%。
游客在黄金楼观看节目。
伴随着旅游观念的转变,游客不再追求“到此一游”的景区打卡,而更看重“烟火气、文化味、科技感”兼具的深度体验,“为情绪买单、为体验付费”渐成主流。
今年1月,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开街,精准地把握了这一转型契机。通过“邯郸道,到邯郸”“一眼三千年,万戏乐游季”等系列文旅活动,切中“体验经济”的风口,以沉浸式体验与科技互动重塑古城风貌,成为假期文旅热门打卡地和邯郸文旅的“流量担当”。
来自河南安阳的游客宋晓彤感叹:“文创店有新意,打卡点有特色,整条街流淌着时尚感与文化厚重感。”
尽管今年国庆假期阴雨连绵,邯郸道人气依旧高涨,累计接待游客超193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34.6%,年轻客群高达75.95%,日均客流24.2万人次。
“我大邯郸也是好起来了,没有一辆冀D”“玩归玩闹归闹,别拿邯郸道的审美开玩笑”……社交平台上,不少花式“吐槽”,恰成为年轻人用独特方式表达的城市认同。
邯郸道的成功,源于对文旅资源的精准重塑。
邯郸道被定位为文旅与民生融合的枢纽,将回车巷、学步桥等原有的21处景点整合为统一景区,通过大型跨街观光天桥串联南北,有效破解了以往景点分散、体验割裂的难题。
其背后,是邯郸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科学保护、活化利用、融合发展”的理念,让悠久的赵文化、磁山文化在保护中焕发新生。
科技赋能,玩转沉浸“潮”古今
“刚下高铁就直奔这里,青砖黛瓦间全是历史的味道。”国庆首日,从天津慕名而来的游客马晨,一句话道出了众多访客对邯郸道的第一印象。
这份“历史感”,从踏入街区起便扑面而来。在运河唐宋馆入口,身着铠甲的“守城侍卫”正严肃查验每一位访客的“通关文牒”,瞬间将人拉回唐宋年间的繁华运河畔。
游客在运河唐宋馆内游览。
馆内仿古市集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而真正的沉浸,远不止于静态的场景复刻。
“我们拿着‘邯郸密令’找NPC做任务,用赚来的‘甘丹币’兑换文创、体验非遗,一天下来收获满满。”马晨晃了晃手中的刀币玩偶,语气里满是兴奋。
这种“活起来”的历史,同样让资深文化爱好者刘嘉伦一家深感不虚此行。
在“成语文化AI体验馆”,一幅长达18米的动态成语画卷徐徐铺开,古都繁华跃然眼前,一个个源自邯郸的成语典故被巧妙“嵌”入画中。而当刘嘉伦一家戴上VR眼镜、握紧手柄,一场25分钟的时空穿越之旅正式开启:刹那间,年少的秦王嬴政近在眼前,睿智的蔺相如触手可及……历史从文字化为可感知的场景,游人真正成为了历史的“亲历者”。
沉浸式的体验在街区各处绽放:李白的邯郸馆内,“曲水流觞”区坐满对诗饮酒的游客;赵国雄风馆中,数字长卷再现胡服骑射的峥嵘岁月;赵女馆里华服翩跹,摄影爱好者频频按下快门……
当夜幕降临,街区的热闹并未退潮,反而在灯火中更添韵味。情景剧《李白穿越邯郸道》、节奏铿锵的《赵奢战鼓》依次登场,台下游客举着手机记录瞬间,闪光灯与灯火交相辉映。
大型沉浸式情景剧《黄金诺·山海盟》成为夜间最大亮点,“刚才‘金屋藏娇’的典故演得太生动了,历史人物像从课本里走出来一样。”山东游客朱睿娟兴奋地分享。
从真人NPC互动到VR科技体验,从白日的任务寻踪到夜间的实景演艺,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参与者。这条古老的街道,正以最“潮”的方式,完成着一场跨越三千年的对话。
业态融合,流量变现“旺”产业
游玩在邯郸道,处处是惊喜。当庞大的客流量涌入街区,一笔笔消费,就在这“观光—休闲—购物”的无缝切换中悄然发生。
来自西安的游客杨璐穿行于香气四溢的摊位,永年酥鱼、磁州焖子、胖妮熏鸡轮番满足着她的味蕾;“邯城郸礼”文创店内,具有邯郸特色的冰箱贴更让她爱不释手。“好吃又好逛,这一趟不虚此行。”她感慨道。
这份“好逛”,直接转化成了真金白银的“好卖”。据“邯城郸礼”文创店设计师曹亚豪介绍,今年“双节”假期,小店内所有产品都卖脱销了,有的产品连样品都被抢购一空。
把地域特色文化糅进商品里,也把传统文化植入商品中,邯郸道的魅力不断释放。这股消费动能,在街区新开业的“邯宝坊”旗舰店内,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抬眼望去,店铺门头宛如一本摊开的典籍。步入其中,瞬间便被鼎沸的人声与浓浓的江湖气包裹。身着深绿色劲装、扮作“镖师”的工作人员薛青玉,正手捧包装精美的特产热情推介。货架上,来自全市20个县(市、区)的各类特色美食琳琅满目,让来自南京的赵文静一家忍不住提着满满几大袋战利品,笑意盈盈:“本来只是来逛逛,没想到能‘一站式’集齐所有特产!”
再往深处走,沉浸式的体验更让整个空间“活”了起来。在非遗传承人李春芳的摊位前,围满了好奇的游客。只见她十指翻飞,一团普通彩泥转眼化作“胡服骑射”中的将士。“假期每天来体验的市民和游客特别多,不少外地游客现场观看后,直接联系我定制下单。”李春芳翻开手机订单,收货地址包括贵州贵阳、山西太原、北京朝阳区等地。
这热闹的消费场景,同样在“金邱食悦”旗舰店内上演。货架上,400多款天南地北的零食中,本地的“蜂蜜红薯”倍受欢迎。“甜糯无丝,是我们邱县的地理标志产品!”店员话音未落,手机微信响起,一位山西“回头客”假期尝鲜后,直接线上追单十斤!这款爆品几乎两三天就得紧急补货,将假期流量变成了持续销量。
不只是这个假期,邯郸道的持续火热,其意义早已超越单一街区。它正成为邯郸文旅繁荣的一个生动缩影,更是一个强大的文化磁场——吸引游客从“走进这条街”到“读懂这座城”,将一时的游览兴致,升华为对邯郸文化的深度认同与长久向往,为古都的文旅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时代活力。
本报记者 王丹丹/文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郝群英 袁艺睿/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