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泰安市博物馆(岱庙景区)按照景区党工委、管委会“擦亮金字招牌,再创文旅辉煌,奋力书写泰山景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的部署要求,全力推动各项工作齐头并进。今年以来,开展社会教育活动90余场次,较去年全年增长72.7%;对外信息报道307篇次,较去年全年增长53.5%。两项工作均突破历史峰值,以“向上看齐”的创新动力与“营销思维”的传播智慧,为泰山景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文旅新动能。
活动现场(韩红梅 供图)
对标一级馆标准 社教工作实现多点突破
“不能满足于‘二级馆’现状,要向省博等一级馆看齐!”泰安市博物馆(岱庙景区)以《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为标尺,贯彻落实泰山景区关于做好“泰山+”文章的工作部署,科学统筹,认真研判,从活动创新、阵地拓展、资源深挖等维度联合发力,推动社教工作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升级,全力提振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节日活动成为文化传播“活载体”。针对游客文化需求升级趋势,打造“国风岱宗,诗礼传福”特色IP,每逢节假日,“背诗闯关赢文创”活动便成为部分游客打卡岱庙的“必选项”。
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系列文化活动、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诗词诵读等传统社教民俗活动中,不断实现形式创新与内容丰富。同时,组织引导来自驻泰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度参与,不仅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千年岱庙增添了青春活力。
社教阵地突破馆区边界向外延伸,多维宣推泰山文化。在送文化进校园、进乡村的基础上,今年,博物馆宣讲团队首次填补“送文化进社区与进企业”两项空白。与岱西社区、上高街道双龙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带队人创新推出“社教课堂+图文展览”模式,自主制作《中国蛇文化百馆联展赏析与解读》PPT课件,结合图文展进社区讲解,后期加以推广,形成《美丽的文物》《“物”说初心:文物中的核心价值观传承》等课程,让文化深度浸润。
在泰山景区大津口乡支持下,介绍泰山三宝、秦泰山刻石、张迁碑、衡方碑等内容的“精品馆藏文物流动展”走进泰安市泰山景区无恙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馆藏精品文物与企业“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文化口号相映生辉,工友们在车间外就能欣赏图文展览、聆听文物故事、领取岱庙“福”贴,实现“精神文化加餐”。
校园与研学场景的社教服务持续深化。“走出去”:主动对接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学院、泰山科技学院、泰安一中、冯玉祥小学、迎胜小学、外国语小学等10余所院校,通过“流动展+景点推介+有奖问答”形式,联合开展“课间穿越千年”流动巡展,既传播文化知识,又提升景区吸引力。
“请进来”:联合共建学校师生,策划实施“室内课堂+院内观摩”“常规教学+临展体验”等创新模式,开展《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正青春》《“品汉隶古韵 话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等社教课堂。
打造信道堂研学品牌,组织开展《登泰山探岱庙非遗研学之旅》《金石记忆——岱庙传拓记》《博物馆小小讲解员》等研学活动,依托岱庙人文与自然资源强化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获得师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理论研究同步跟进,宣教团队申领的2025年度泰安市青少年发展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青少年文化自信研究——以泰安市博物馆为例》已立项在研,为青少年文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植入营销思维 对外宣传实现专题聚力
立足“馆区一体”特色,泰安市博物馆(岱庙景区)将外宣工作定位为“服务力提升关键环节”,以“扩大泰山岱庙知名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构建专题化、多层次宣传矩阵。
围绕核心主题策划系列报道。聚焦节假日特色活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点,结合岱庙碑刻、古建、四季花卉、等独特资源,打造“岱庙春日花信 人文自然共美”“岱庙瑰宝”“岱下藏宝”“岱庙6株汉柏被列入全国首批‘国保单位·古树名木’协同保护名录”等专题宣传,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传播体系。
依托多级媒体扩大传播声量。每轮宣传均实现“传统媒体+新媒体”全覆盖,先后登上央视新闻、中国日报、山东卫视、大众网、泰安日报等各级各类平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外宣工作还同步聚焦馆区管理机制、安全维护、文物保护、园林养护、陈列展览等工作亮点,既发挥“纪实功能”,又推动经验推广,实现“宣传助力工作提升”的良性循环。
通过多方努力,泰安市博物馆(岱庙景区)初步构建起“形式有创新、内容有深度、传播有强度”的宣教工作新格局。今后,将继续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按照景区党工委、管委会要求,持续擦亮泰山文化“金字招牌”,为书写泰山景区高质量发展新答卷贡献更多力量。
(通讯员 韩红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