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最东端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环抱处
有一座安静的小城
人们世代依江而居
清晨五点
当大多数城市还在沉睡
这里已迎来中国的第一缕阳光
它的名字
叫抚远
追光
抚远被誉为“华夏东极”
这里日出比北京早约1.5小时
比乌鲁木齐早约3.5小时
当旭日跃出云层
朝霞洒满江面
便构成了边境特有的晨光序曲
沿着山路登上东极阁
可俯瞰整座小城
在江水、森林与田野的环抱中苏醒
这份在祖国最东端的“追光”体验
让抚远成为摄影爱好者
和旅行达人的向往之地
驾车驶向乌苏大桥
过了桥便是被黑龙江与乌苏里江
环抱的“生态明珠”黑瞎子岛
这是世界唯一的内陆“两国一岛”
东极广场前两江交汇波澜壮阔
中国哨所与俄罗斯哨所相隔而望
成片的桦树林在国境线上随风摇曳
拎一桶新鲜水果
乘坐观光车进入探秘野熊园
在130公顷的湿地中
120多只黑熊悠然自得地嬉戏、觅食
将水果扔进观光车的投喂口中
隔着玻璃近距离观看黑熊进食
它们憨态可掬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
走进黑瞎子岛湿地公园
踏上漂浮木栈道
脚下是千年形成的“塔头墩子”
低头可见小鱼在水草丛穿梭
抬头能望见苍鹭掠过水面
秋风阵阵
裹挟着湿润的水汽与草木清香
让人神清气爽
品鲜
抚远原名“伊力噶”
在赫哲语中
有着“金色的鱼滩”之意
作为“中国鲟鳇鱼之乡”
“中国大马哈鱼之乡”
孕育了105种淡水鱼
“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构成的江鲜谱系
每天换着花样吃都不腻!
想吃鱼?
就得舍得起早
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
淡水野生鱼交易市场
抚远市东极鱼市
每天凌晨3点便热闹起来
活蹦乱跳的江鱼闪着银光
摊主麻利地刮鳞去鳃
空气中弥漫着江水特有的清甜
鱼市中
65家鱼行摆满新鲜江鱼
日均发往全国的鱼产量超6万公斤
挑一条三斤重的鳌花鱼
转身走进隔壁的渔家乐
只需十分钟
热气腾腾的清蒸鳜鱼便端上餐桌
鱼肉入口的瞬间
鲜润的滋味轻盈化开
让你真切地感受何为“鲜掉眉毛”
哲罗鲑鱼肉久煮不散
汤头浓郁中带着江水的清冽
大马哈鱼籽颗粒饱满
与米饭拌匀后香气层层释放
在齿间弹出富有层次的咸鲜
最地道的吃法当属赫哲族刹生鱼
现捕的活鱼切丝
拌上野韭菜与辣椒油
鲜活的“北极圈饮食遗存”
让人回味无穷
抚远的鱼不仅能“上桌”
还进得了博物馆
在三江自然生态馆
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几十种淡水鱼
和三江地区极其珍贵的动植物标本
还有体长近两米的水中“巨无霸”鲟鳇鱼
隔着玻璃
也会让你对刚才餐桌上的美味
生出几分敬畏
寻宝
在抚远,除了江鱼
还有一群与江共生的人——赫哲族
“赫哲”意为“东方的人们”
他们世代居住在乌苏里江畔
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渔猎为生的民族
若想找到赫哲族的“神秘宝藏”
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是必去之地
从空中俯瞰
抓吉赫哲族村似一条大鱼
卧在乌苏里江畔
漫步其中
渔家乐饭店
赫哲手工艺品店
莫日根广场
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赫哲风情
赫哲族木屋挂着渔网
鲟鳇鱼、大马哈鱼等鱼形装饰随处可见
老人坐在门口缝鱼皮画
嘴里哼着《伊玛堪》说唱
如果恰好赶上“乌日贡节”
你还能看村民跳起民族舞
唱响《乌苏里船歌》
金秋十月,瓜果飘香
走进亚洲最大的
蔓越莓规模化种植基地
注满水的种植田中
驶过一排特制的打果机
机械臂敲打藤蔓
一粒粒通红的果实随即浮起
在水面铺开一层嫣红
眼下正是蔓越莓的收获季
这里不仅能观赏
“红色海洋”的采收盛景
还能品尝蔓越莓果汁、雪糕、啤酒
“咔哧”一声
一颗如红玛瑙般的蔓越莓在齿间迸裂
浓郁的酸味会让你忍不住直咧嘴
日出东方,东是起点
若你想做“全国第一个看见太阳的人”
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境线
来一趟抚远吧
抚远,不远!
来源|人民网
总策划|赵强
总监制|唐维红 张玉珂
监制|周贺 李娜 方圆 徐冬儿 刘云
统筹|唐嘉艺 刘开阳
文案|韩婷澎 尚城
图片|苏靖刚 徐成龙 张哲鑫 李拥军 戴明建
出品|人民网网联中国融媒体工作室
支持|中共佳木斯市委宣传部 中共抚远市委宣传部 抚远市融媒体中心
网联中国融媒体工作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