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的文章和视频中,越来越多人在留言:
“贵州要保护原生态,别让外来人来破坏环境。”
我理解这种心情。
在贵州生活的第五年,我也真心觉得,这片土地太值得被珍惜。
山水未被彻底驯服,空气里还保留着湿润的野性,
那是一种介于自然与人世之间的柔光。
但我也看见了另一种真实。
很多贵州的山村——正在一点点死去。
我说的不是诗意的“慢”,
而是字面意义上的“消失”。
年轻人走了,去城市打工。
留下的是老年人、空房子、废弃的田地。
村口的水渠早已干裂,石板路长满青苔。
有的村庄,一年可能只剩下几个烟囱还在冒烟。
这,就是我们口中“原生态”的真实模样。
原生态不是永恒的,它会因为“没人使用”而消亡。
一个没有生活的乡村,不叫生态,它只是静态的标本。
——
我们曾走过荔波、独山的大片峰丛山区,
那里的山谷美得令人窒息,也冷得令人心疼。
成百上千个村落,地形奇绝,环境优越,
却因为没有年轻人、没有产业,逐渐陷入沉睡。
于是问题来了:
“保护”真的是让人不来、让人不住吗?
我想,答案恰恰相反。
要保护贵州的自然和文化,
首先要让它重新“有人”。
当新的生活方式进入这些乡村——
当有一些向往自然、懂生态、尊重土地的人
在这里开一间民宿、种一片有机农田、
或者只是安静地在山水之间生活,
那片土地的生命,才会重新苏醒。
这并不是“破坏”,
而是“活化”。
——
所以,我并不赞同那种“不要让外地人来定居”的说法。
因为今天的贵州乡村,
并不是被“外来人”威胁,而是被“空心化”吞噬。
真正的风险,不是城市化太多,
而是乡村化太少。
贵州的未来,不在于关上门守住一幅静止的山水,
而在于打开门,让懂得生活的人进来,
在这片山水之间,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
原生态不是把山封起来、把人拒之门外。
原生态,是让山、水、人共处,
在新的时代重新找到节奏。
——
贵州,需要被“看见”,
但更需要被“生活”。
当人能留下来、生活下来,
当乡村重新拥有烟火、笑声、产业、希望——
那才是贵州真正的复兴。
所以我常说:
贵州不缺山水,不缺风景,
缺的是——留下来的人。
没人住的“原生态”,
终将荒芜。
而那些能让人留下、能让人慢下来的地方,
才是贵州真正的未来。
“贵州,不止小七孔。”——系列2
酷鸟魏建
写于荔波者吕岩栖民宿.
2025.10.24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