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中国人对“吃”的执念,几乎刻在骨子里。中华美食文化绵延千年,蒸炸炖煮、酸甜苦辣,早已把大家的胃口养得“挑剔”又“包容”——说挑剔,是因为尝过太多美味;说包容,是走到哪都愿意试试当地特色,以至于“吃货”成了很多中国游客的自带标签。
可这份“包容”,到了印度却似乎失灵了。对中国游客来说,出国旅游最怕的或许不是景点不好玩、交通不方便,而是“吃不好”——一顿不合口味的饭,可能直接影响一整天的旅游心情。通常情况下,哪怕吃不惯,几天的旅程忍忍也就过去了,但印度的食物,却让不少中国游客连“忍一顿”都觉得勉为其难。
记得我第一次去印度前,也曾自诩“好养活”。那时候总觉得,既然敢去印度,就该入乡随俗,当地人能吃的,我没道理吃不了。心里还暗戳戳想:大家都把印度食物说得那么“可怕”,会不会是夸张了?说不定实际尝过,反而能发现惊喜呢?
可当我真正站在印度的街头,看到当地人端出来的食物时,还是被结结实实地“冲击”到了。所有人都知道印度咖喱有名,但只有到了当地才会发现,“咖喱”几乎是印度食物的“灵魂底色”——不管是主食、蔬菜还是肉类,最终都会变成清一色的“咖喱色”。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食物的形态:绝大多数菜品都被做成了糊糊状,黄色的鸡肉糊、白色的酸奶糊、绿色的蔬菜糊,黏黏腻腻地堆在盘子里,单看卖相,总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半消化的状态”。
一开始我还以为,路边摊的卫生和卖相可能差一些,高档酒店的餐厅应该总会好点了吧?可后来我发现,哪怕是在装修精致的餐厅里,印度厨师似乎也格外偏爱“糊糊”形态。他们总能把新鲜的食材,巧妙地变成各种颜色的糊状,仿佛“把食物煮成糊”是刻在骨子里的烹饪习惯。
要知道,中国人做菜特别讲究“色香味俱全”,“色”是第一关——哪怕味道普通,只要摆盘好看、颜色鲜亮,也可以让人有尝试的欲望。但印度的食物,单是“卖相”这一关,就足以让很多中国游客打退堂鼓。尤其是看到熟悉的绿叶蔬菜,在印度厨师手里变成绿莹莹的糊状时,那种视觉上的违和感,真的让人很难下口。
最后我不得不认输:印度所谓的“美食”,我是真的欣赏不来。整个旅程里,我宁愿靠水果、饼干或者便利店的泡面充饥,也没勇气多尝几口当地的糊糊。后来跟其他中国游客聊起,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不是我们不愿意尝试,实在是从视觉到味觉,都很难适应这种“独特”的烹饪风格啊!
那么,你有没有去过印度旅游?对印度印象怎么样?当你在印度时,是不是也鼓起勇气尝试了一下当地的这些“糊糊状”食物呢?如果你还没去过印度的话,你认为你能在印度坚持吃几天当地餐食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