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
近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无绳蹦极测试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10月22日,该项目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网络舆论关注度太高,前天晚上接到紧急通知,项目还需进行安全评估,原定于10月23日正式对公众开放的时间也已取消。(10月22日 红星新闻)
与传统蹦极不同,无绳蹦极体验者不系绳索,直接跃下落至下方的安全网中。该项目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具体开放时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也还没上班,只有等后面通知。回复中大有观望之意,可能后续还会推出这个项目。但笔者想大呼一声:“收手吧!无绳蹦极。”
景区表示,60岁以上的老人、有心脏病或高血压的游客不能参加。当地市场监管、文旅部门也站出来“背书”:目前已使用不同重量的沙袋进行测试,验证安全网的稳定性与承载力,现场也配备了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底部设有安全网和气囊两重设施保障,不建议体重超过90公斤的游客参与该项目;项目运营方已计算好跳跃范围,确保2~3米内的跳跃落点实现全覆盖防护,工作人员会对风速进行监测,如果天气不适合蹦极,会将该项目关闭;云云。
然而,安全验证貌似“百密”,却难防“一疏”。景区为什么是用沙袋进行测试,而不是用工作人员去实验呢?想必其内心也知道,无绳蹦极并不安全。人可不是无知无觉的沙袋,在恐慌情绪下,如果动作变形、落姿不正确,在自身重力势能的冲击下,万一折了颈椎、崴了脚,伤亡风险便在所难免。试问,谁负得起游客生命安全的责任?
景区声称的“全覆盖防护”,恐怕更多是理论上的计算,而非对复杂现实情况的充分考量。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无绳”概念本身就在挑战安全底线。
蹦极之所以系绳,正是为了将不可控因素降到最低。而今去掉这最后一道保险,就是将安全完全寄托在一张网上。即便有双重保障,但网的四角固定是否万无一失?材料疲劳如何监测?突发天气变化能否预知?这些都需要打上沉重的问号。
从监管角度看,虽然多个部门表示“协作管理”,但责任主体并不清晰。县文旅局称管理和运营由旅游区自己负责,如此“划清界限”的回应,更让人对项目的规范性和监管有效性产生怀疑。在安全标准、操作规范、应急预案等关键环节尚未明确之前就急于推出,未免太过草率。
网络舆论高度关注的,不是项目刺激,而是项目安全。此次项目紧急叫停,恰恰说明相关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极限运动的“极限”可以是体验的极致,但不能是安全的极限。当刺激以生命为赌注时,这样的创新显然背离了文旅项目的初衷。
其实,蹦极已经够刺激了,何必再弄个无绳蹦极?在生命安全面前,任何惊险刺激的卖点都不值得冒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