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重阳节,我和先生以及几个小晚辈,热热闹闹的去了一次城郊——中国牡丹园,那里正在举办菊展。
中国牡丹园,本以牡丹著称、种植面积大,品种多,花色全,设计合理,布置新颖,凡来过这里的人,总想着啥时牡丹开了,一定再来。
可,这是重阳节,过了牡丹的盛开的季节,这里却有十万盆的菊花,在这大放异彩,引得游人纷纷过来赏菊,大批队伍络绎不绝。
我坐着车子,看着路边的风景,猜想着那里的花展,听着小孩子们的笑声,风吹着天上的云朵,悠悠然,且又漫无目的。我数着那云,一朵,二朵,三朵,在那蓝天上放逐,悠远而飘逸,无拘又无束,像个自由的孩子。
一会,三里,五里,十里,十多分钟就到了。未见其花,先闻其香。香气,在空气中弥漫,一波接一波,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渐行渐远。香味,清爽而干冽,幽香而飘逸,好有质感,画面感。好像花托着魂,无形又无色,却味道十足,让你感觉到她的存在,她的温暖,她的友好,她的清香,她的浪漫,就像宋瓷一样,素洁,高雅,含蓄莹润,犀利潇洒。
大门上,张灯结彩的,有菊展的横幅,有飞扬的大红气球,彰显着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
我徒步走进花园,那是一座飘移过来的花园,五颜六色,不;五光十色,不;五彩缤纷,不;万紫千红一片海,红橙黄绿青蓝紫,什么颜色,此时此刻,都显得苍白无力。真是要什么颜色有什么颜色,要什么花型有什么花型,有花大盈尺的,有花小如扣的;有千层花瓣的无数花之冠,有道锦似的牡丹;有红的化不开的殷红浓艳,有绿的清茶一样的清丝;还有像菜花一样挤破头大的稠密的小金钱菊,还有一枝独秀的,绿的红的黄的花蕊。真是无奇不有,大自然是个神奇的造物主,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我立在一株菊花前,花大如树,开枝散叶,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令我眼花缭乱。它是经过园丁,花工,精心打造的哪,还是造型奇特的缘故,五颜六色的花瓣,挤挤挨挨,一嘟噜一嘟噜的,像萄萄似的花瓣,让我分不清她是自然生长的哪,还是人工嫁接的?
这满园的菊,高高低低的,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像是浮在大地上的一层静谧的、多彩的光,到处流光溢彩。它朋艳而不刺眼,花香而不炮鼻,似乎还能分出层次,底层的花,中层的香,运层的云,在天地之间浩荡,游走。
它们不是那种泼天的繁华、喧嚷的绽放,而是慢慢的,一点一点的,从蜷曲的蕊心开始,一层一层的,努力地向外绽放,将那或红或绿的色泽,或白或黑的光华,或紫或绛的形态,一一都释放出来。
郊外的空气,充满了花香,闻起来格外香甜。我陶醉在这花海中,我的脚步,不由得慢下来。眼前是一坛圆圆的金菊,中间凸起,像座刚开采金山,那菊花千丝万缕的花瓣,不顾一切的向外伸展着,也有垂直地披拂下来的。花瓣的末梢,微微地卷曲,坠着一滴清露。
我俯下身去,看见那一颗颗浑圆的珠光,正缀在一片片的花瓣尖上,摇摇欲坠的,我禁不住伸出双手,捧起它来。那晶莹的露珠里,含着一个小小的世界、有天光云影的徘徊,有风浪的袭击,有人影的出没,有花草树木的生长,有虫鱼鸟兽的飞翔鸣叫,也有远处隐约可见飞檐亭角。
颤颤巍巍的露珠,仿佛她凝聚了整个秋天,沉甸甸的,不堪一击。我忽然觉得,这小小的露珠,只是一个幻影,是一滴未曾被时光蒸发的、往昔的回眸。透过这冰凉的世界,我又看见了那被尘封的往事、那满溢着花香与烟火的旧时光,朦朦胧胧地,逐渐有了光芒与声音,慢慢地牵着我的衣角,引领我向那更深、更远的地方去。
菊花,是家花,也是野花,它很年轻,也很古老;它既长在人民心中,也长的帝王台上。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诗人,他最著名的官职是“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最爱萄, 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就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这是陶渊明归隐田园时的感慨,院子里的小路,已经荒芜,但松树和菊花依然还在,通过松菊的存在,表达了诗人内心坚守的高洁品格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他的《饮酒·其五》,也为人们所称道,并载入中学课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名句,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望见南山,通过这一悠然的举动和自然的景象的偶合,展现了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心境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他《饮酒·其四》中写到“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诗中描绘了秋菊的色泽,诗人带着露水采摘菊花,借酒赏菊,表达了他超脱世俗、远离尘嚣的情怀。
他的《和郭主簿·其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诗人将菊花与青松并提,菊花在林中开放光彩照人,青松在山岩上排列,二者都具有坚贞秀美的姿态,是霜下的豪杰,通过对菊、松的赞美,表走了诗人对坚贞品格的追求。
他 的《九日闲居》,“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其中“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一句,表达了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同时也体现了他借酒和菊来排解忧虑、渴望超脱尘世的情怀。
菊,已不再是菊,它已融入诗人的灵魂,和诗人朝夕相处,血脉与共。
帝王将相眼中的菊,自有一种霸气和豪迈,你看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人以豪迈的笔触,描绘了菊花盛开时的磅礴气势,借菊花抒发了他推翻腐朽统治的宏大抱负。
郑思肖的《寒菊》,则是另一种风格。“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首诗,通过描写菊花不与百花同开,宁可在枝头枯萎,也不被北风吹落的特点,展现了菊花的坚贞不屈的性格,实际上,是诗人自身气节的写照。
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比较的亲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围绕着菊花,展开描写,表达了他对菊花的偏爱。
大诗人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则比较幽默风趣的多。“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诗人,生动地描绘了重阳节时,满园菊花盛开的景象,金黄的菊花中,夹杂着一丛洁白如霜的白菊,格外引人注目,同时也蕴含了他对自身处境的感慨。
苏轼,曾经在他的《赠刘景文》中这样描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中以景喻人,荷花凋零,荷叶枯萎,而菊花虽然残败,但仍有傲寒斗霜的枝条,寄托了他对人生的诸多感悟,虽历经衰落挫折,仍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他这样来鼓励朋友。
自古及今,菊花,卓而不群,令人称颂。
几个小晚辈,一会这儿瞧瞧,一会那儿望望,一会又指着那棵鲜红的千头菊,不住地只喊叫,“啊一一啊一一啊”的说不出话来,大抵意思是,这花也太美了,美的无以言表。
她们走在花丛中,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像个鸟儿一样欢快。我被她们的这种朝气所感染,也一起拍照,一起欢歌。
花丛中,有几只蓝蝴蝶,白蝴蝶,花蝶蝶,一直在花丛中穿梭,亮闪闪的翅膀,一张一合,分外迷人。大自然的角色,真是分工有别,各司其职。
我沿着花道,走出了菊花。这里是广袤的花田,天高云淡,飞雁长鸣。有无数的牡丹棵儿,在风中摇曳,哗哗作响。一样的花株,壮硕的花株,来年一定会百花争艳。
我和先生,经过一座花楼,那里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和十二花神。香雾缭绕中人来人往,我们只是站在那儿,稍做停留,并没有进去。
沿着花路,走到尽头,是一条火车道,贯穿南北,把中国大地分成两半,同时也把牡丹园分成两半,形成了牡丹园的天然屏障。
火车道里面,是一条幽僻的路,花期很少人走,现在更是寂寞。远远的,只有三五成群的麻雀,在那里悠悠然的觅食,晒太阳。
我们就在那儿,慢悠悠的慢步,聊着一些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事。想当年,吃饭都成为问题,哪有心思看花逛景呢?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都感谢这个好时代。
路,一边是火车,匆匆而过;另一边是无数高树和藤蔓,以及一些夏令营的活动留下的帐篷,气机模型,航空母舰,火箭,大炮和坦克,这些现代化的新式武器,我们小时候都不未曾见过,现在的孩子们真是开眼啦。
生命就是这样,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所经历的事是不一样的,就像牡丹一样,该繁华的繁华,该凋零的凋零,一切都有定数。
我们又围着牡丹园走了一遭,再次看到这繁花盛开的菊花,不禁有无限的感慨。
花无百日红。花,该开的时候,就开了;该败的时候,就败了,一切顺其自然。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古人都这样劝勉我们。
我们趁着花在忘我开放的时候,尽情享受这秀色可餐的金技玉叶,琼浆玉露。
从东晋的采菊东篱下,到唐朝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白头翁入少年场,再到菊残犹有傲霜枝,歌尽菊花的浪漫与不俗。
我们满载着对菊花的崇拜,对菊香的热爱,一路向着家的方向奔去。
2025.10.20书于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