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新闻网】
当绿意盎然的现代丛林与瓯越文化的千年古韵在温州相遇,一场关于城市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就此展开。在230公顷的土地上,山水相间、绿意蔓延,一幅名为“园博园”的绿色长卷正徐徐铺展。
在这场城市更新的叙事中,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总工程师余伟,以“百姓、国际、先锋、文化、全城”五大理念为墨,在钢筋水泥间勾勒出一座“城园共生”的理想之城,让绿色成为温润之州的生长基因。
瓯越文脉:
古榕为媒,锚定园林的文化之根
在温州园博园北园的踏勘之路上,一株200年树龄的榕树成为余伟设计灵感的起点。这株需要三人才能合抱的温州古榕,黑褐色的树干上刻满了岁月的纹理,浓密的树冠如同一把巨大的绿伞撑开在天地之间,一侧依偎着山体,一侧探入水中,垂枝与倒影交织成一幅流动的诗画。
“榕树是温州的市树,它独木成林的坚韧,恰如温州人开拓进取的精神。”余伟站在树荫下,体会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要尊重自然、延续记忆,让这株古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在他的规划设计中,园博园内登记在册的9株古树名木和超300株几十年树龄的榕树,都将成为设计的重要锚点。这些绿色长者不仅是“活的文物”,亦是瓯越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百姓的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这些大树代表了园博园是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也是各个展园组团的重要地标,更向所有人传达着园林的生命力。”他希望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场地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全城园博:
理念破局,让绿色融入城市肌理
“园博园不该是孤立的展园,而要成为城市整体更新的绿色引擎。”这是余伟投身温州园博会之初便有的思考。面对传统园博园“展后荒废”“难以利用”的不足,以及温州城市转型的迫切需求,他认定“全城园博”是关键破局点,也是最具挑战性的实践。
不同于往届园博会多集中在单一展区的模式,余伟推动了“1个主会场、13个分会场、49个博览点”的全域布局。鹿城分会场融入九山故事,打造公园城市样板;龙湾分会场挖掘公共环境艺术魅力,振兴产业空间;洞头分会场在滨海空间展示名副其实的海上花园;生态园分会场创新保护与利用城市湿地。每个分会场、博览点都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依托城市现有资源进行更新,挖掘它在园博理念下的新潜力——将旧厂区变身为创业空间,结合河道整治打造滨水绿道,晒谷场也可以成为村民的活动点,让园博元素自然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为了让“全城园博”理念深入人心,余伟频繁往返于杭州与温州,两年多来在高铁上记录下无数设计思考;他走进市政协“学思讲坛”,用图文并茂的讲座解读五大理念;他深入各县(市、区)部门,用通俗的语言沟通设计方案。“有的部门不理解园博内涵,有的设计师习惯传统范式,达成共识需要坚持反复沟通。”余伟介绍说,“园林绝不仅是公园,它代表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态度与语言,园博是让大家了解园林、接受园林的好机会”。
这种全域布局不仅打破了园博会的空间限制,更让绿色理念深入城市肌理。余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园博会成为城市更新的催化剂,助力推动“公园城市”向“人民城市”跨越,让园林更好地服务于百姓。
百姓园林:
服务人民,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园博园”
温州园博园的营造之路,始终伴随着“时间紧、成本控、要求高”的挑战。余伟与团队迎难而上:为了减少成本,优先利用调蓄工程、现有建筑改造,避免大拆大建;为了保证进度,设计阶段驻场优化方案,施工阶段带头盯守现场,及时调整方案适配实际条件;为了精选参展城市范围,依托温州“海外华侨之乡”的优势,推动11个海外展园落地,凸显“国际园博”特色。最终,温州园博园始终坚持节俭办会原则,却实现了“少而精、精而美”的目标。
“园林就是让人获得美好体验,哪怕家里养一盆花也是园林之意。”余伟始终记得这份初心。在他的设计里,园博园不仅有小桥流水的雅致,还有百姓可参与的空间——预留各类场地供市民举办文化活动,推动“百姓花园”竞赛鼓励公众参与设计,在山林水上为各类爱好者打造空间场所,甚至考虑到展后转化:230公顷主园区中,170公顷将变为温州植物园,其余部分成为酒店、婚宴中心、商业空间等城市功能载体,持续为人服务,真正实现“展运一体、永续利用”。
当前,温州园博园建设已迈入冲刺阶段,余伟每周依旧会到工地现场,瞧瞧那株 200 年古榕的生长情况,关注项目进度与工程难点;他也会到某个分会场,看看能不能再发现点与园博有关的信息,再为各地百姓献上点园林。
“难吗?当然难。但程泰宁院士在项目中教导我们‘难道因为难,就不做了吗?’这份难里藏着园林行业的未来,藏着温州城市绿色发展的光。再难,也要做。”他笑着说,期待2026年园博开幕时,更多人能说:“这场园博会真是百姓的园博会。”而这,也是他作为园林设计师的最大心愿。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