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网】
“双节”8天,24.32亿人次在路上,相当于把全球人口搬动三次。人潮汹涌却不混乱,车流如织却不拥堵,一个重要原因是:高铁正把“远方”变“同城”,把“景区”变“客厅”。襄荆高铁、沈白高铁……一条条新线像一根根银针,精准扎进供需最旺的穴位,打通假日经济的“任督二脉”。
交通先行,一通百通。过去,游客“怕远”“怕堵”“怕折腾”,不少好山好水只能“养在深闺”。如今,高铁贴着景区开,高速沿着河谷走,时间距离被大幅压缩,心理距离被悄悄拉近。花江峡谷大桥通车,黄果树、万峰林搜索热度应声上涨;沈白高铁开通,长白山“冰雪游”提前升温;襄荆高铁铺轨,襄阳古隆中、荆门漳河从“区域景点”升级为“全国目的地”。事实证明,交通网络就是旅游网络,更是经济网络。一条新线,带火一片景区、带活一串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小城热景”异军突起,同样离不开高铁赋能。建水、临海、阿勒泰、望仙谷……这些名字过去只在资深驴友圈口口相传,如今借助高铁的“风”,一夜之间成为社交平台上的“顶流”。人流到,百业兴。云南建水西门菜市的烤豆腐摊前排起长队,浙江临海紫阳街的海苔饼“一饼难求”......交通的通达性,让小城的烟火气有了被看见、被分享、被消费的机会,也让“城乡双向奔赴”成为假日经济的新注脚。
假日经济的活力,归根结底是高质量发展的活力。高铁向着景区开,开的是路,更是思路.它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握手,让“诗与远方”与“柴米油盐”同框,让“国家大动脉”与“百姓小日子”同频。下一步,还要在“快”的基础上做好“慢”的文章:完善景区微循环交通,提升接驳效率;丰富沿线消费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强化数字预约、分时预约,让流量更均衡、体验更舒心。只有把“流量”变“留量”,才能把“热度”变“温度”,把“一时红”变“长久旺”。
一条条高铁,一趟趟列车,正是奔向美好生活的具象表达。它们穿山越海,串起锦绣河山,也串起亿万人民的幸福笑脸。让我们继续以交通之笔,绘就假日经济的崭新图景,让更多“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日常,让更多“藏在深闺”的宝藏走向大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作者:席忠翔
编辑:钱江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