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天义:乙巳秋登黄鹤楼记:融古今风华,抒一家情衷
乙巳菊月,金风送爽,云淡天长。小儿携儿媳,伴我与老伴自乾县启程,过西安观古城墙映秋晖,穿秦岭赏层林尽染如丹,越河南望平畴千里待新麦,一路舟车劳顿,终抵江城武汉——只为赴那座“天下绝景”黄鹤楼之约,亲触千年历史的脉搏,细品诗魂浸润的风华。
一、楼载千秋:历沧桑而不朽的历史丰碑
未近楼前,先闻其史之厚重。《元和郡县志》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初为吴主孙权“以武而昌”所筑,立于蛇山之巅,扼长江天堑,原为军事瞭望之所,“控荆襄之咽喉,扼江汉之要冲”。后经岁月流转,军事功能渐隐,却成文人墨客“极目楚天舒”的登临胜地。然世事无常,楼屡遭兵燹、火患、雷击,前后历经27次毁建,最近一次于1985年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复建——今之黄鹤楼,高51.4米,取“四边套八边形体”之巧,72根红柱如擎天之柱,承60个凌空翘角,角下风铃轻荡;11万片琉璃瓦覆顶,金辉映日,既存古楼之雄浑,又藏现代匠艺之精,恰如《道德经》所云“道法自然”,融于蛇山江景,宛若天工。
此楼之文物价值,非仅土木之躯,更是历史的“活载体”。基座环廊石阶镌仿三国砖痕,触之如抚孙权练兵的甲胄;楼内展陈的历代楼模,从北宋“观景楼”到明代“腾虹楼”,一一再现“兴废成古今”的沧桑。正如孔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长江奔涌千年,黄鹤楼虽屡毁屡建,却始终承载着楚地的记忆,成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象征——它见证过孙吴霸业的峥嵘,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革新,更藏着无数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此乃其超越建筑本身的珍贵所在。
二、人楼相知:流芳百世的名人佳话
拾阶而上,小儿忽指楼前“黄鹤归来”雕塑,笑谈传说:“爸,这便是费文祎乘鹤登仙的故事——昔年仙人于此楼憩息,后乘黄鹤而去,故楼以‘黄鹤’名之。”老伴闻言颔首:“我还听老辈说,吕洞宾曾抱酒登楼,醉后题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而后也随鹤仙踪渺渺。”正说着,见楼内展牌载岳飞事迹:南宋绍兴年间,岳飞驻军鄂州,常登黄鹤楼北望中原,抚剑长叹“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其忧国忧民之心,至今仍令观者动容。
行至三层“诗魄厅”,满墙诗碑如群星璀璨,更是名人与楼相知的见证。最显眼处便是崔颢《黄鹤楼》,笔力遒劲,“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十字,道尽岁月苍茫。旁侧展牌录李白轶事:太白登楼欲题诗,见崔颢之作,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遂搁笔而去——此“李白搁笔”的佳话,更显崔诗之绝。然太白亦与黄鹤楼情深,后作《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又为楼添几分豪迈。此外,陆游“苍烟落照,此景无穷”的慨叹,杨升庵“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何处回”的怅惘,张之洞“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的沉思,皆刻于碑上,让这座楼成了“文人精神的栖息地”,如《论语》所云“君子以文会友”,千年文人在此以诗相契,共抒胸臆。
三、登楼抒怀:一家共品的古今情味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行至二层“朝宗厅”,儿媳指着窗外江景轻吟。凭栏而望,长江如练,横亘天际;武汉长江大桥卧波江上,车流如织;对岸汉阳树影清晰,虽鹦鹉洲已隐于江涛,然诗中意境丝毫不减。老伴扶着栏杆,目光悠远:“年轻时在乾县老家读这首诗,只懂‘乡愁’二字浅淡,如今站在这里,才知这‘历历’‘萋萋’里,藏着天地的辽阔,也藏着游子对家的念想。”小儿闻言,忙取手机为我们合影,镜头里,金瓦朱柱映着我们的白发,倒似把千年诗魂与寻常人家的岁月,叠成了一幅温暖的画。
登至五层观景台,视野愈阔。“大江东去,浪淘尽”,江风拂面,带着水汽与桂香,远处武汉三镇的楼宇错落,江面上轮船拖着白浪,偶有鸽群掠过,竟似“黄鹤”归来的幻影。我指着楼檐对老伴说:“你看这翘角,60个角个个凌空,却稳如磐石,古人的榫卯匠心,真是‘巧夺天工’!”儿媳补充道:“爸,这楼不仅外观奇,内里更藏玄机——四层楚史厅的金箔漆画,用了传统‘堆漆’工艺;六层‘仙寰厅’嵌二十八星宿图,暗合道家‘天人合一’之理,不愧是建筑奇迹。”
日暮时分,我们才恋恋不舍下楼。夕阳为黄鹤楼镀上一层金边,檐角风铃轻响,与江涛声、游人的笑声相融。小儿提议去江边吃武昌鱼,路上老伴轻声说:“这趟来值了,不仅见了名楼,还懂了它为啥能传千年——它装着历史,装着诗,也装着咱们普通人的欢喜与念想。”我深以为然:黄鹤楼的奇迹,不仅在于“72柱承60角”的建筑巧思,更在于它如《中庸》所云“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能承载“天下兴亡”的宏大叙事,也能容纳“一家出游”的细碎温情。
归途中,回望灯火渐亮的黄鹤楼,宛若仙宫。忽想起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心中竟无半分乡愁——从乾县到武汉,跨越的不仅是山水,更是从“读诗”到“见景”的圆满。这楼,是历史的碑,是诗的魂,更是我们一家人共同的记忆;它让我们懂得,文物古迹从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智慧,是“一家仁,一国兴仁”的温情,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血脉。
乙巳年菊月 作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