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阆中市紧扣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核心需求,抓人才引育、促创新实践、兴文旅产业,构建起“守护—传承—发展”的人才赋能闭环,为高质量建设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聚才护古韵:筑牢古城保护根基
高端智力描绘蓝图。精准对接古城保护亟需的专业领域,赴西北大学等11所高校举办文旅人才专场推介招聘会,通过“嘉陵江英才工程”、市场化猎聘等渠道,引进文物保护与修复、建筑学、设计学等专业急需紧缺人才24人,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才36人。创新柔性引才机制,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团队,联合本地名城研究会、古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学者,组建“古城保护智囊团”,科学编制《阆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阆中历史街区保护详细规划》《古城历史街区风貌整治规划》等方案,为古城保护利用提供系统性指引。
法治人才护航平安。针对古城管理难题,整合综执、公安、文旅等21个部门力量,组建专业高效的古城专职执法队伍,推行“街(院落)长制+网格化”管理,严打私搭乱建、未审先建等违法行为,引入“古城智慧消防系统”,以数字技术提升古城安全防护能力。开展“人才五进”活动,广泛宣传《古城保护条例》,编制图文普法手册1.2万余册,培养“法律明白人”120名,形成了“执法严监管、普法广宣传、全民共参与”的古城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古城核心区多年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
工匠精神薪火相传。联合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阆中师范、江南职中等院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3个,常态化举办建筑设计师、建筑维修工、供排水管道工等专题培训班34场次,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创新“师带徒”模式,培养本土学徒120名,其中36人成长为技术骨干。组建由8名文物保护专家、18名注册建筑师和34名传统工匠组成的专业修缮团队,高质量完成川北道署、华光楼等1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80余处古建筑维护修复,确保古城千年古韵永续传承。
非遗焕新彩:激发文化传承活力
筑基强队伍。实施“非遗人才‘青蓝工程’培养计划”,发挥2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示范引领作用,依托古城王皮影博物馆、银河地毯博物馆等非遗传承基地,举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研习班30余场次,培训1000余人次。联动西南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举行“非遗人才进高校”活动,开设专业课程、传授非遗知识,吸引76名大学生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队伍,让非遗保护传承“后继有人”。
创新促转化。探索“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演艺”为主线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推出10条古城非遗研学路线,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创作的《张飞审瓜》《斩蔡阳》等精品剧目赴海外演出,开发“皮影话阆苑”“十二生肖”等40余种文创产品深受游客青睐。举办“非遗进万家”“非遗购物节”等系列直播活动,电商达人带领观众“云游古城、乐购非遗”,线上线下累计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为非遗保护传承开辟广阔发展空间。
深挖塑品牌。汇聚民俗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艺人才,深挖阆中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和科举文化内涵,协助央视推出《文脉春秋》《跟着书本去旅行》等纪录片解读古城深厚底蕴;创演《客来阆中》《阆苑传奇》展现阆苑人文魅力;常态举办“竹马牛灯”“打春牛”“赶年兽”“游百病”等春节民俗活动,持续擦亮“春节原乡”的文化品牌。2025年春节,阆中共接待游客247.68万人次、同比增长11.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37亿元、同比增长9.13%。
融合谋新局:驱动古城创新发展
打造产才融合新载体。盘活旧丝厂资源,改造建成“西城1966文化创意园”,吸引30余个创客团队入驻,形成集文化体验、美食娱乐、文创商业、工业博物馆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集聚区,实现工业遗产与现代文创有机融合。在古城贡院打造“阆中院士馆”,系统展示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太初历》定春节,北宋陈氏家族“一门三状元,兄弟三宰辅”的人文盛况,以及5位阆中籍院士的卓越成就,建立“历史文脉—当代智慧—创新生态”价值链,成为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强磁场”。
培育古城消费新引擎。打造“古城创客孵化街区”,吸引120余名设计师、电商达人、新锐创客入驻。依托青年创客团队举办“古城青年人才集市”活动,设置创意手作、非遗体验、数字文旅等80个特色摊位,创新推出的“非遗+潮玩”快闪店、汉服体验馆、实景游戏等新业态,有效带动街区商户营业额同比增长30%。
构建人才服务新生态。将古城保护与发展相关人才全部纳入“阆苑英才卡”服务范围,在古城服务中心设置人才服务点,提供政策申报、项目对接、政务办理等18项服务。建成96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解决人才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56件。对在古城保护中贡献突出的文旅人才,优先推荐申报文化领域人才项目,支持领衔文艺创作、文化工程,择优推荐创业项目申报上级资金支持,持续提升人才获得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周佳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