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千年东湖 南昌原点”中国著名作家南昌市东湖区采风团开启了新一天的深度探访。徐剑、李舫、陆春祥、韩小蕙、龙一、苏沧桑等6位知名作家,陆续走进江西画院、八一公园、杏花楼、江豚湾、龙沙湾等地,在文艺殿堂与生态美景间,探寻南昌城市发展的诗意脉络。
清晨的大士院街区早已人潮涌动,热闹的氛围扑面而来。白糖糕的甜香、南昌拌粉的酱香、瓦罐汤的鲜香交织弥漫,让人垂涎欲滴。“南昌拌粉要拌匀拌透,才能入味;白糖糕要趁热吃……”服务员一边为作家们端上美食,一边介绍道。作家们围坐桌前,纷纷拿起筷子品尝这些地道美味,感受南昌的美食文化。
离开充满烟火气的街区,作家们来到百花洲景点,首站便是江西画院。这座5层欧式建筑三面环水,3300平方米的占地范围内,藏着独特的建筑韵味——外部是典雅的欧式风格,内部却采用全木结构,木质楼梯纹理清晰,带着浓浓的民国风情。
“木结构楼梯带着岁月的温润,欧式外观又藏着近代南昌的开放印记,这种‘中西合璧’的气质,让建筑本身就成了一本可读的历史书。”《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轻抚楼梯扶手,细细观察后说道,“能在繁华城区保留这样一座兼具历史感与艺术性的建筑,足见南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
紧接着,作家们移步八一公园,先在游船码头搭乘小船,前往苏圃岛上的“苏园见卿”。据介绍,苏圃岛曾是南宋隐士苏云卿居住种菜之地,如今经过改造,每到傍晚,水雾缓缓漫起,亭榭上的灯火次第亮起,光影映在水中,宛若仙境,成了南昌新晋网红打卡点。随后,作家们沿着九曲桥漫步,途经柳堤、水木清华馆等特色景点,在移步换景间,亲身感受豫章十景中“东湖夜月”的静谧、“苏圃春蔬”的雅致。
百花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集历史文化与园林景观于一体的古建筑——杏花楼。这座建筑同样三面环水,白墙黛瓦搭配错落的水榭亭台,布局玲珑精巧,颇有苏州园林的韵味,将“古、雅、小、巧”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南昌近几年市井街巷的变化,我感受到了其发展非常迅速,今天看到的老街、景区都是人流如潮,烟火气十足。”一路走来,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陆春祥对东湖的变化感慨不已,“无论是老街的热闹,还是古建的修缮,能看出南昌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也让居民生活更有温度。”
下午,作家们来到扬子洲镇,首站便是渔业村的观豚平台。“快看!江豚!”正当大家驻足远眺时,不远处的水面突然泛起涟漪,几道灰黑色的背脊从水中划出流畅弧线,引得众人惊喜不已。短短十几分钟里,七八头江豚接连跃出水面,仿佛在为作家们上演一场秋日嬉戏秀。
据了解,渔业村以前是专业捕鱼村,有350多年的捕鱼历史。2020年5月1日起,渔业村600多名渔民全部“洗脚上岸”。随着禁捕退捕工作稳步推进,赣江流域水生态持续向好,江豚时隔近40年重现赣江流域扬子洲段,“江豚湾”也因此得名。
随后,作家们走进扬子洲镇前洲村文化大院。这座大院不仅承担着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功能,更是当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一提的是,前洲村在当地颇有名气,据史料记载,村里多数村民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后代。正因村民有着强烈的寻根问祖观念,将文化大院与陶氏宗祠“一建多用”的方案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全村人的普遍赞成,各家各户更是踊跃捐款,最终促成了大院的建成。作家们在大院里细细参观,感受着村民对文化传承的热忱,也体会到了乡村文化建设的蓬勃活力。
离开文化大院,作家们来到了扬子洲镇向往地露营基地。放眼望去,辽阔的草坪像一块绿色绒毯,在阳光下肆意铺展;造型别致的酒店式帐篷星罗棋布,每一顶都像是为都市人打造的“野趣小窝”。不远处,赣江江水悠悠流淌,江面波光粼粼,与对岸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相映成趣——一边是自然的静谧清幽,一边是都市的繁华热闹,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在此处完美交融。
采风的最后一站,定在龙沙湾天然泳场。尽管时值入秋,天然泳场的水域已暂停开放,但岸边的休闲体验依然丰富。景区特别推出了沙滩摩托车、沙滩坦克、水上卡丁船和水上摩托车等多种娱乐项目,供游客市民尽兴玩耍。泳场旁,大片的向日葵与波斯菊正值盛花期。金黄的向日葵迎着阳光舒展,彩色的波斯菊则在微风里轻轻摇曳,交织出一幅绚烂的秋日画卷。作家们沿着花田漫步,不时停下脚步细细观赏,纷纷举起手机合影留念,用镜头为这段行程定格下一个美好的收尾。
从大士院的市井烟火到百花洲的人文古建,从扬子洲的江豚欢跃到前洲村的文化传承,作家们用敏锐的观察与细腻的感知,触摸着东湖的“千年底蕴”与“现代活力”,并将创作出彰显地域特色、展现时代气象的文学作品。这场跨越市井与自然、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采风之旅,也将让更多人透过作家的视角,读懂东湖的独特魅力,看见南昌的生动模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