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民广场纪行
作者:施连宝
我第一次见到人民广场,是8岁那年。那是1959年的国庆之夜,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去广场看烟花表演。整个广场人山人海,挤得连个合适的站立位置都难找。晚上七点整,礼花准时绽放。“嗵、嗵、嗵!”一声声震响将一支支“飞天流星”送入深蓝的夜空,随即绽开五颜六色、绚丽多姿的图案;有时是挂满夜空的成串葡萄,有时是广阔田野中翻滚的麦浪,有时是金黄灿烂的秋菊,还有缓缓飘向远方的五彩降落伞……缤纷与奇幻点亮了我的双眼,快乐与激动充盈了我的心房。
【2025年7月,绿木葱茏的人民广场,和平拍摄。↑】
那时,我家住在民康路,离人民广场并不远。因为那一夜的印象太美好、太深刻,之后好几年的国庆夜,父亲都会带我们去人民广场看礼花。记得1969年国庆的夜晚,我18岁的身影,也曾留在那片光辉与喧腾之中。
人民广场,于我而言,不仅是感受国庆庄严与欢庆的场所,也是童年时与伙伴捉迷藏的迷宫。少年时代,我在广场度过了一次夏令营;工作以后,每次休假,这里又成为我穿行回家的必经之路。年复一年,我从她身旁走过,曾经苍郁茂盛的花木,也在岁月磨洗中变得疏落而简单。但因一份日益沉淀的感情,我仍时常回到她的身边。直到现在,我仍会脱口而出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名字:“大转盘”“飞机塔”……
【人民广场近期航拍图,来自网络的图片。↑】
2003年,人民广场开始了封闭管理。时光荏苒,如河奔流,二十二年转眼即逝,我也从中年迈入老年。
今年7月21日晚8点,开放首日,我便与早已等候不及的老伴一道,辗转搭乘公交与轨道交通,随着人潮穿过广场地下廊道,沿着尚未完全竣工的林荫小径漫步一圈,用镜头记录下各个方向的街景与周边林立的新世纪建筑。
【2025年7月,人民咖啡入驻人民广场,和平拍摄。↑】
漫步广场,我细细辨认、点数着她在我生命历程中留下的痕迹与更新。广场周边仍是原来的六个出口,但气象早已今非昔比。向北望去,新的长春站巍然屹立、灯光璀璨,每日迎送着成千上万的旅客。
西北口的西安大路上,长春香格里拉大饭店取代了几十年前的吉林历史博物馆。那里曾举办过无数书画艺术展览,一次次予我以美的感染与熏陶,那些珍贵展品,至今仍历历在目。如今放眼望去,整条街多是鳞次栉比、气派端庄的写字楼。
【在人民广场眺望西安大路,和平拍摄。↑】
西南口的建政路,是6个出口中最静谧的一处。浓密树荫让它闹中取静,格外安详。
正南方,一路延伸的是牡丹园、长春市体育馆、网通大楼、万象城、凯悦酒店……一幢比一幢气派,令人目不暇接、豪情顿生。
东南方向的民康路,曾是我居住多年的旧街。它仍保留着几分往日痕迹,虽不繁华,却满是市井生活的温度。
【卫星图片,人民广场以及附近街路肌理,网络资料。↑】
最后要说的出口是长春大街。街口的市工人文化宫曾是名副其实的“工人之家”,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每逢周末或节庆都会发放电影票,单位组织、免费观看。顺长春大街向东偏北而行,便是伊通河。如今这里风景如画,而我童年时,还只是一道曲折土堤,堤外散落着几处水洼。如今已是楼盘林立的新社区,伊通河也经治理变得清澈丰沛,堤岸绿树成荫、繁花点缀,居民常来此散步、健身、摄影,尽览沿河之美。
【人民广场文物保护碑,和平拍摄。↑】
我是不是扯远了?不,我所说的这一切并非闲笔。它们都是从人民广场延伸出去的风景,是这座城市生长的脉络。我站在金黄色灯光映照下修缮一新的长春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旁,流连四望,心潮澎湃:人民广场,你是长春的交通枢纽,是跳动的心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有了你,长春就有了心脉、有了骨骼、有了依托、有了寄托。我在心底默默呼喊:“久违了,人民广场!啊,历史、友谊、长春、祖国、往昔、今朝!你好啊,人民广场--我终于,又与你重逢……”
【重新开放的人民广场,和平拍摄。↑】
回家的车上,一位老先生与我一路闲聊,说的全是人民广场。他还提出了自己对广场建设的建议。我想,他对这里一定怀着比我更深厚的情感,这里一定也珍藏着他的童年与青春。他也期盼着长春能更美丽、文旅更兴旺、春城人民更幸福。我劝他耐心等待,他所盼望的,都会一步步实现。我们的长春,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文原载2025年9月18日《长春日报》春光副刊)
作者简介:
施连宝,笔名塞外雪,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春市朝阳区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石油系统退休职员,喜爱书法、写作,作品多刊登省内报刊,有诗歌作品入选朝阳区文联《春风不问路》作品集。
【胡同长春】编发长春历史文化图文,欢迎阅读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