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期间,南安石井高甲戏文旅连续9天抖音泉州霸榜,吸引游客8.93万人次
传统戏曲唱出火爆“新剧”
□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通讯员 黄小燕 黄钊伟 陈文旭 文/图
刚刚过去的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泉州文旅全域火爆,再创新高,累计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超90亿元。全域联动、多点开花已成为推动泉州文旅发展的重要力量。
泉州石井,这个正在建设中的“双港芯城”,假期迎来了一场戏曲狂欢,传统戏剧唱出了潮流文旅新剧,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文旅深度对话。
数据显示,石井岑兜村的高甲戏文化周相关话题连续9天居抖音泉州热榜首位,岑兜村累计接待游客达8.93万人次,全镇日均客流量超过1.35万人次,取得文旅产业的历史性突破。
联戏
高甲原乡引客来
游客欣赏高甲戏戏服
“很惭愧,这是我第一次到岑兜,也是这次才知道岑兜是高甲戏的发祥地。”9月30日,来到岑兜村参加“戏幻岑兜 高甲原乡——2025天下高甲戏文化周暨第二届洪埔戏剧交流汇”(以下简称“高甲戏文化周”)活动的福建省剧协副主席、一级导演金爱珠在“高甲在此——戏曲沙龙”上表示,以后要经常来岑兜,因为这里高甲戏实实在在地进行田园式演出,让文艺真正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与金爱珠这样的岑兜新朋友一样感到惊喜的,还有岑兜的老朋友。参加过首届洪埔戏剧交流汇的新加坡筱玉隆闽剧团团长胡辛尼开心地说:“没想到第二届这么快就来了,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这样的传承正是我们想要的。”
岑兜的戏曲艺术活动及其成效的提升,来自对经考证的“高甲戏发祥地”身份的充分发掘。以“天下高甲戏齐聚原乡”为号召,国内以及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高甲剧团在岑兜这个公认的文化根脉之地首次同台展演交流,为跨域传承积累经验。一时间,名角云集岑兜,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现场开讲,经典名段轮番上演。
除了以“原乡”感召天下高甲汇聚之外,岑兜还以高甲戏联袂京剧、川剧、曲剧、越剧、闽剧、潮剧、莆仙戏、梨园戏等剧种10个剧团近百名“丑行”演员,集中演绎经典“丑行”折子戏,推动非遗从“单一传承”迈向“多元共生”。
“天下高甲聚南安”经典折子戏展演
走入村中,时时有戏。戏曲“丑行”名家名段展演、“天下高甲聚南安”经典折子戏展演、高甲经典折子戏演出、高甲大戏展演、少儿高甲戏传习班专场演出、南音精品剧目专场演出、非遗沉浸式展演等你方唱罢我登场。
戏剧盒子之水镜剧场南音演出
辗转角落,处处有戏。古戏台、传习剧场里有戏,高甲戏户外戏剧博物馆各个角落里,也设置无界剧场、薪火剧场、兰亭剧场、水镜剧场、云阁剧场等“戏剧盒子”,游客在行走中,就会与戏剧撞个满怀。
戏份十足,让游客们大呼过瘾。福州大学的邓教授在岑兜看了高甲戏、参观了高甲戏薪火堂等地。她说,岑兜村就像一个“户外博物馆”,让游客了解宋江戏与高甲戏的渊源、高甲戏的演变历史及丰富的角色,“这次活动让我对高甲戏有了全新的认识”。来自厦门的游客刘女士感叹:“小时候经常可见搭台唱戏的热闹场面,此刻看到岑兜村里遍布的戏台和古厝,童年记忆立刻被唤起了。”胡辛尼看着在田野搭起的大戏台,也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跟随父母演戏,在新加坡的路边、山上等地搭台,台下满是观众的场面,“来岑兜,我感觉回家了。”
说戏
传承创新造品牌
海内外高甲戏同台交流、国内名剧种、名剧团、名演员同台比拼,跨越地域的戏剧对话、戏剧名角的精湛表演,让不同剧种碰撞出火花,传承与创新成为戏剧业内人士在岑兜热议的话题。岑兜的洪埔戏剧交流汇也由此成为一个戏曲传承创新的交流平台。
戏曲“丑行”名家名段展演
前台演戏,后台跨剧种交流,融合发展正在发酵。9月29日,高甲戏文化周启幕当晚的戏曲“丑行”名家名段展演举行。舞台上,河南曲剧演员张路潇在《阿Q梦》独角戏表演时,一人分饰多角色,在说学逗唱中来回切换;四川成都市川剧研究院著名演员薛川在《尘埃落定》中演绎了一个大智若愚、外傻内慧的“傻子少爷”,既有喜剧色彩,又不失思想深度。而在舞台后,这两位不同剧种的名角热络交流,在创作上互相借鉴。薛川说,“戏曲就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不同戏种和艺术的养分”,取长补短、融合创新,促进戏曲不断发展。泉州高甲戏传承中心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高甲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娟娟赞叹道:“岑兜搭建的这个平台,让大家通过交流更清晰地认识自身剧种的最大亮点,并思考各剧种如何融合、创新发展。”
在创新这个课题上,厦门市金莲升高甲剧团原团长、高甲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晶晶在“高甲在此——戏曲沙龙”中表示,虽然高甲戏地域限制较明显,但也足够大,精心耕耘仍大有作为,“当代高甲戏更要强调创新,以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在具体如何创新上,金爱珠导演认为,“艺术作品是要给老百姓看的”,内容题材要有时代性,关注民生需求、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体现发展新故事;表演形式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借鉴尝试具有高甲元素的现代独特表演风格。沙龙中,与会戏剧专家大咖还提出吸引全国高甲戏师资共同做强做大发祥地文章、紧跟潮流提升时代审美、打造全国性戏剧拳头产品、形成到岑兜看全国戏剧的共识等建议。
发源泉州,流播海内外,高甲戏域外传承交流广受关注。“来岑兜拜高甲戏祖师爷,是因为祖辈们学习的歌仔戏身法是从高甲戏学来的。”马来西亚筱玉隆闽剧团团长庄苏宁表示,目前高甲戏在马来西亚发展遇到了“演员年纪偏大、学戏年轻人偏少”的困境。菲律宾南音社音乐顾问、福建高甲戏艺术顾问林婉如表达了同样的担忧,虽然高甲戏深受侨亲欢迎,但如今在菲律宾会唱能演高甲戏的人已经很少了,传承难、成团难,更多的是靠个人热爱来坚持。金门县妈祖传统民俗才艺协会总干事长李文理则另辟蹊径,教中老年人唱戏,“关键在于传承、保留,而不在于年龄。”
“儿童戏剧实验营”的研学少年让海内外嘉宾、游客一睹高甲原乡的新生代风采
而在岑兜,高甲戏传承处处可见。自2015年岑兜村委会联合岑兜小学创办高甲戏传习班以来,传习班已经走出了近300名高甲戏新苗,多人活跃在各个剧团。在本次高甲戏文化周,“儿童戏剧实验营”引领430多名研学少年模仿高甲戏角色的动作和表情特征,沉浸式感受传统戏剧魅力;36名岑兜少年排练“少儿宋江阵”,在南安各地、泉州市区巡回演出,成为流动的文化IP。10月6日晚举行的少儿高甲戏专场演出,更让海内外嘉宾、游客一睹高甲原乡的新生代风采。
“祖国大陆在戏曲传承发展上做得很好,政府支持、剧团创新、媒体宣传,青少年看戏、学戏、演戏,让我们非常感动。”李文理兴奋地说,这次来泉州、来岑兜,将与泉州的高甲戏同行交流,并邀请大陆老师到金门教学、指导,共同合演高甲戏。“这也是我们的共同盼望。”林婉如说,从高甲原乡引入戏曲资源,定将在当地掀起一波高甲热潮,促进高甲戏进一步传播、传承。
入戏
高甲戏成生活时尚
戏曲内核虽传统,但玩法却很新潮。在高甲戏的发祥地,爱玩的年轻人正给高甲戏穿上“潮玩新衣”。高甲戏文化周中,“高甲潮玩”系列活动以颠覆传统的创意玩法,让市民、游客在新式玩法中感受非遗魅力。
在村中的户外戏剧博物馆,“瞅你有戏”高甲田园音乐节乐声响起,将高甲戏的锣鼓点、唱腔与现代音乐融合,给游客带来全新的音乐体验。
田园里,青绿色的胖胖丑瓜十分惹眼。“瞅着就好玩”体验活动散布在岑兜村田园剧场、市集区与高甲戏户外博物馆三大场景,沿途设置“丑瓜套圈圈”“一起选个‘角’”“高甲‘膜’法画”等7个互动关卡。游客每完成一项任务即可获得文创挂件等小礼物,引得游客排队体验。更令人惊喜的是,不经意间,小丑团队、木偶戏艺人、“胖瓜”喜剧IP表演就会来到自己身边,与游客即兴互动。
户外戏剧博物馆的戏剧小卖部里,从砖雕、石头画到冰箱贴、钥匙扣等19款、500多套高甲戏IP文创产品,让非遗以更年轻化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国内知名喜剧品牌“开心麻花”团队,以没有固定剧本、没有固定台词、没有固定道具的“麻花即兴”表演,与观众互动,让全场观众变成了集体喜剧叙事的参与者、表演者,共同创作喜剧。
一系列新潮玩法吸引了大量游客。据统计,国庆中秋假期,岑兜村累计接待游客达8.93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1万人次。游客们好评连连——浙江姑娘崔运琪说:“假期能有这样的文化活动,真是太好了!高甲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强,表演生动形象,能够让孩子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她们的兴趣。”常住晋江的李先生带着家人返乡过节收获惊喜,“没想到除了传统戏曲,还能看到这么新颖的表演形式,家乡的文旅发展进步很大。”
“我们不仅要展现出侨乡文脉的源远流长,更要让老艺术接受新气息。”石井镇政府三级主任科员黄凌波介绍,通过多元活动,让高甲戏从戏台艺术变为生活方式,为其传承发展提供“南安样本”。
“燃”戏
多元融合协同兴旅
紧扣“高甲戏发祥地”这一身份,这个长假,石井镇以“戏剧+小镇”为核心爆点,打造多维度沉浸体验,开启文旅产业从“发祥地”到“活态小镇”的华丽转身。
“整个长假,石井以‘海岸原乡生活季’为主题,推出‘高甲原乡’‘躺海奎霞’‘艺术和美’‘成功街区’四大核心板块。”石井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度融合非遗文化、滨海休闲、公共艺术与地方美食等多重元素,石井为游客构建了立体多元的沉浸式文旅体验场景,成为客流磁石。
其中,“躺海奎霞”主打“躺平式”滨海度假理念,深度挖掘百年渔文化,推出“乘坐拖拉机赶小海”等渔村体验项目,举办将潮音与海浪结合的“咱厝的歌·闽台乡村音乐节”。“艺术和美”则举办以“你的样子”为主题的第二届和美海岸公共艺术展,汇聚了当代艺术家陈文令、中国现代雕塑教育先行者马心伯、克罗地亚当代艺术家阿嘿尔等21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50件艺术精品,将艺术作品从美术馆展厅延伸到海岸线与乡村环境中,打造了一场打破边界的艺术盛会。此外,还同步展出“你的样子”主题的少儿绘画作品展,让少儿作品与名家作品互为映照。
成功街区是围绕以民族英雄郑成功为核心IP的成功文化旅游区,通过丰富业态与创新活动,实现历史文化的生动表达。街区内,有延平王祠、郑成功纪念馆、成功庙、郑成功雕像等景点,长假期间还有海豚湾望海码头夜市、音乐派对、台湾美食节、中秋博饼、中秋灯笼展等系列活动,形成一场“有玩、有吃、有看”的双节盛宴,使历史文化区成为集教育、观光、购物、亲子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目的地。
“这是一次探索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石井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通过资源整合、业态融合、品牌塑造与服务优化,以一条主题线路串联四大板块,打造“海岸原乡”品牌,增强与游客的情感连接,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与协同优势,再加上“文旅+”多元融合策略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升级,推动了“戏剧小镇”的文旅兴旺。
责任编辑:黄冬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