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信心 勇挑大梁·文旅新场景】
“甜蜜记忆”,唤醒旅游IP崭新生命力
——北戴河冰巧乐园打造文旅新地标之文化篇
秋日的北戴河,海风微凉。位于北戴河村的2898戴河冰巧乐园,洋溢着热带的暖意与甜蜜的香气。这个将“南国风情”植根于北方土壤的现代农文旅综合体、融合热带农业科技与文旅体验的乐园,正在唤醒北戴河旅游IP的崭新生命力。
中西文化交融的甜蜜见证
“北戴河是中国近代旅游业的重要起点,而巧克力在此地的传播,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生动侧影。”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北戴河区文保所原所长闫宗学翻开《北戴河避暑地章程》的复印件,娓娓道来这段尘封的历史。
1898年,清政府正式将北戴河辟为“中外人士杂居的避暑地”。这一划时代的决策,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旅游业的先河,也为巧克力等西方食品的传入创造了条件。闫宗学说:“当时,来自45个国家的驻华人员、商人、传教士在此兴建别墅,最多时达到719栋。这些外侨带来的不仅是西式建筑,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北戴河,曾是北方避暑胜地的代名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游客来这里看海、听涛、吃海产,带走的多是贝壳串成的纪念品、海风腌制的咸腥记忆。那时的“甜蜜”,是路边小摊一支老冰棍、一勺水果罐头浇的刨冰,简单、质朴,却缺乏深度与延续性。
“以前北戴河的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一次性消费’。”北戴河本地旅游从业者魏芳回忆,“游客带不走北戴河的味道,也带不走属于这里的文化故事。”然而,正是这种“留不住的甜蜜”,成为北戴河旅游转型的伏笔。
据《北戴河志》记载,上世纪初,这里的夏季外侨人口最多时达到2000余人。他们带来的生活方式中,巧克力消费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闫宗学说:“当时巧克力主要通过天津口岸进口,由专门的贸易公司供应至北戴河的西式商店。这种食品最初只是外侨的专属,后来逐渐被本地居民接受,成为海滨休闲文化的一部分。”
收获欢笑与知识的文化载体
10月14日,记者走进冰巧乐园的“灵树爷爷试验田”,仿佛推开了时空之门。可可树、咖啡树、香草兰、斑兰、姜荷花……这些原本生长在海南岛、东南亚的植物,如今在位于北纬40°的北戴河的温室中挺拔生长。
“我们不只是‘种树’,更是在书写一篇‘植物北迁史’。”冰巧乐园董事长李小琴介绍,“2898,是海南到北戴河的距离,也是热带农业科技跨越山海的象征。”
这里的每一棵植物,都不只是观赏对象,还是产业链的起点。从试验田的种植,到“小北冰工厂”的加工,再到“可可岛”的品鉴,游客和市民可以完整地体验“从种子到甜品”的全过程。这种“可吃、可玩、可学”的体验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观光农业的边界,使冰巧乐园成为北方首家科学探索型“产学研乐园”。
近日,冰巧乐园邀请山海关龙腾学校的27名儿童走进乐园,开启了一场寓教于乐的研学之旅,让孩子们在甜蜜体验中增长见识。在“豆豆种子邮局”亲手种下一颗热带作物种子,在“DIY食验室”制作无添加剂的冰淇淋与巧克力,在“冰巧博物馆”了解可可的古文明故事与冰淇淋的中国起源……孩子们在研学活动中,以甜蜜为纽带,在冰淇淋与巧克力的乐园中收获欢笑与知识。
游客正在冰巧乐园品尝冰淇淋。记者 陈立桐 摄
山海关龙腾学校学生魏嫣然说:“在这里,我认识了碰碰草、可可豆,还吃到了美味的冰淇淋,学到了很多热带农业知识。这里的一切都很新奇。这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从生活滋味到文化体验的时代创新
在北戴河生活了70年的居民王建国老人,对巧克力的记忆尤为深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商店里的巧克力都是散装称重的。”王建国老人回忆,“它用防潮纸包裹着,一斤要两块多钱,那可是普通家庭好几天的菜钱。孩子们只有在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才能得到一小块儿作为奖励。”
如今,在冰巧乐园,展区琳琅满目的巧克力,不仅展示了巧克力制作工艺的演变,更体现了北戴河百年来的文化变迁。
冰巧博物馆中,唐代“冰酪”与周代“冰鉴”的壁画与现代冰淇淋工艺并列,勾勒出冷饮文化的中国脉络;斑兰冰淇淋、香草兰红茶、榴莲巧克力……这些南方滋味,在北方的土地上被重新诠释。这里不是在复制一个热带乐园,而是成为亲子共学、触摸科技的载体。
从“甜蜜乐园”到“乡村振兴引擎”。目前,这里已形成“种植—加工—体验—研学—文创”的全链模式,并逐步成为京津冀地区三产融合的示范项目。未来,这里还将拓展“热科市集”“漫游剧场”“珍珠养殖体验”等多元业态,进一步打通“农业+文旅+教育”的闭环。
“我们要在北戴河的土壤中种下属于未来的文化种子。”李小琴表示,“希望每一个离开冰巧乐园的游客,带走的不仅是一盒巧克力、一盆植物,更是一段关于‘南方北迁’的文化记忆、一份对农业科技的敬意、一种对乡村振兴的期待。”
记者:孙雪梅
编辑:张程程
责编:李志财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