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恰逢中秋佳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八月半渔棉会热闹开场。清晨7点,随着一阵急促的鼓点声响起,23支来自咸祥镇各村(单位)的队伍开启巡游。
舞狮昂首引路,裴字大旗、渔棉庙会牌、肃静回避牌等次第展开,裴肃等塑像被缓慢推行。紧随其后的马灯舞、十里嫁妆巡游、抬阁表演、舞龙轮番登场,吹拉弹唱间,数万群众或惊叹连连、或举着手机记录盛况,烟火气升腾里满是文化共鸣。
“能在咸祥镇再看见渔棉会热热闹闹的样子,我们这些年的力气没白费!”看着眼前的巡游队伍,82岁的周如水语气里充满了欣喜。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咸祥庙管会负责人,周如水对这场承载着300余年历史的“文化盛会”有着特殊的感情。
“咸祥靠山面海,古时这里的居民就靠煮海为盐、植棉捕鱼过日子。”周如水介绍,过去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渔棉丰收时,渔棉会就成了当地人的“丰收节”。渔棉会不仅蕴含着当地人对生活的质朴祈愿,更有着深深的农耕文化烙印。
为感念唐浙东观察使裴肃平乱佑民,盛会里既有庄严的祭祀、纪念仪式,也有搭台唱戏、彩船巡游等文娱活动。
当笙箫笛琴声响彻街巷,回望这一传统,满是当地人的故土热忱。
“为继承传统,渔棉会曾在1945年办过。但我当时太小,相关内容都是听长辈讲述、看庙志记载了解到的。那时候,从农历八月十四开始,盛会连办4天,祭祀、唱戏等环节样样不少,热闹得很。”周如水称,早年渔棉会由“八堡”(八个行政村)轮流承办,如今则由庙管会主导。2011年、2013年、2015年、2018年办过后,盛会因种种原因暂停。
此番渔棉会重启,周如水盼了许久。
为了这场盛会,早在大半年前周如水就忙了起来:协调各村资源、和村民一起琢磨彩船修复细节、四处筹措经费,事事奋力投入、一丝不苟。
“没有工资,全靠情怀。”周如水坦言,1990年重建庙宇时,当时的他作为泥水匠无偿参与;如今庙管会的工作依旧是公益性质,既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还得四处沟通拉资金。但即使挑战重重,周如水也从没想过放弃。“大伙儿呼声这么高,这文化万万不能断。”
让周如水欣慰的是,在此次渔棉会筹备过程中,村民们自发捐款捐物,有人无偿值守,有人主动搭把手。曾经“老板捐助多”的活动,变成了家家户户热心参与的“自己事”。这份纯粹,使周如水更坚定了守护传统文化盛会的决心。
今年的渔棉会,全景展示着咸祥镇的文化建设成果——既有传承数十年的老牌队伍,也有返乡青年、小学生组成的新方阵,又有市级文化特派员与本土导演组成的专家团全程参与,让老传统在新力量的加持下重焕生机。
“要让老手艺有人传、老文化有人爱,让大家知道咸祥不只有海鲜,更有深厚的文脉。办会不容易,但看到这样热闹的场面,我们就有信心了。只要大家对渔棉文化的初心和热爱还在,这三百多年的根脉,就一直能传下去。”周如水坚定地说道。
■中国城市报记者 胡安华 通讯员 马佳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