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荆州,很多人先想到三国故事,但老辈人都知道,这片土地上还有抹更厚重的红色印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就在这儿。一江两岸散布着无数革命旧址,洪湖瞿家湾的39处老屋曾是苏区首府,石首那三棵老银杏树见过贺龙率部驻扎,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历史见证。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宝贝现在的日子不算太好过。上次去南平文庙,看见不少石像都缺了角。就算是花了1.6亿修的洪湖瞿家湾,有些展陈还是老一套的图片文字,2023年才接待20万游客,比黄冈红安一个假期的人流量都少。更可惜的是,好多本地年轻人都不知道柳直荀烈士的事迹,红色故事没传开来,自然也带不动发展,游客来了除了看一眼,几乎没别的消费,二次消费占比才15%。
保护红色资源不能只靠修修补补,得有章法。可以学着给这些遗址分个“三六九等”来管:像周老嘴、瞿家湾这些核心旧址,就划成“核心保护区”,严格按老样子修,一点都不能乱改;沙市洋码头、石首红军树周边搞成“缓冲区”,加点红色主题的小店、咖啡馆,让保护和利用能兼顾;再往外圈设个“外围协调区”,用规矩把生态红线划出来,不让自然环境破坏红色遗址。岑河镇东湖村其实已经有了点思路,把鄂西特委纪念馆和虾稻生态区连起来,红色研学加绿色观光,一年能接待上万游客,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光保护好还不够,得让红色资源“活”起来,让人愿意来、记得住。现在的人不爱看静态展览,得搞点能参与的项目。比如在洪湖瞿家湾弄实景演出,用无人机演芦苇荡里的游击战,肯定比看图片带劲;监利周老嘴可以整个VR体验馆,让游客“亲历”当年智取监利城的过程,这样一年接待30万人不成问题。石首红军树也能做点文章,给老树装个AR系统,游客扫一下就能“回到”1931年的苏区法治现场,比讲解员说十句都管用。
线上传播也得跟上,现在谁还离得开手机啊。可以整个“红色荆州”抖音号,天天讲点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比如烈士用过的钢笔、当年的作战地图,比干巴巴的历史介绍好看多了。再做个微信小程序,把语音导览、打卡签到、买文创的功能都装进去,方便游客随时用。还能跟喜马拉雅合作搞有声书,把“洪湖赤卫队”的故事、红军树下开秘密会议的细节讲出来,这样就算不来荆州,也能听到这些红色故事,一年传播百万次不难。
更重要的是要让红色资源和当地产业拧成一股绳。不能游客来了看完就走,得有能带走的东西。可以学红安搞特产礼盒,把荆州的鱼糕、洪湖的莲子和红色元素结合起来,做成“红色文创食品”。东湖村把岑参文化和红色教育、农业科普凑在一起,带动合作社一年卖两千万,这就是很好的例子。还能跟周边城市联手,搞一条跨区域的红色旅游线,把湘鄂西的革命节点都串起来,像萍乡联合韶山、井冈山那样,让游客一次能看更多地方,也能带动沿途的餐饮、住宿。
荆州的红色资源不是陈列在橱窗里的展品,是能当饭吃、能促发展的宝贝。只要把保护的架子搭好,用数字技术把故事讲活,再跟产业好好融合,这片土地上的红色记忆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底气,让革命精神真正融进普通人的生活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