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CityWalk还在继续,看惯了高楼大厦的我们徜徉在泉州红砖古厝的街道,新鲜与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今天这篇文章介绍从历史中走来的 “八闽第一道观”:元妙观。
元妙观俗称"天公观",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东街新府口,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初名白云庙,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教宫观,素有‘八闽第一道观’之称。唐代更名中兴观,宋大中祥符年间改称天庆观,元贞元年(1295年)定名玄妙观,清康熙七年(1668年)避讳改今名。
两边都是骑楼的中山街
我们是从西街右转到中山街、玉犀巷后回转到元妙观的。这一路上将基督教泉州南堂、镇雅宫遗址、妙华古地、如沨古厝、郡泉前田宫等小众景点一网打尽。
巷内有镇雅宫,宫前屏墙上有一头玉犀石雕,故名玉犀巷
镇雅宫早已灰飞烟灭,唯有石碑以示曾经的存在
玉犀巷内的红砖古厝:吉星高照
出入平安
斜阳、盛开的三角梅、路过的行人组成美丽的街景
很快我们看到了重檐歇山顶的道观大殿。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在寻找朝南的大门,无奈走到东街都并未找到,问了附近的市民,告知朝西的下图就是元妙观主出入口。
元妙观的主出入口
千年流转:元妙观的历史沿革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道教文化泉州这片土地上悄然种下,白云庙便是元妙观的前身;
宋大中祥符间(1008年),改天庆;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改玄妙(取《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意);
清康熙七年(1668年),为避圣祖玄烨之讳,又易名元妙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清末以来屡遭破坏、占用,日渐废圮,至“文革”中毁坏殆尽,全观只存中殿左脊一角四间,龙陛不知去向;
上世纪70年代,大殿龙柱被移建于西街开元寺内准提禅林的山门廊中;
1996年,政府规划10亩地,用于元妙观的复建。目前所见仿古建筑均为近代所建。
整体布局:严谨对称,层次分明
元妙观的整体布局遵循着传统道教建筑的规制,严谨对称,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从山门进入,依次是三清殿、凌霄殿等主体建筑,它们沿着中轴线有序排列,左右两侧配以厢房、配殿等附属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建筑群 。
可惜目前的元妙观全部被包围在民居中,朝南的山门前道路仅仅供电动车和行人勉强通过。我们的参观顺序是杂乱的,但本文按照中轴排序介绍之。
山门前道路仅仅供电动车和行人勉强通过
山门西侧的炼丹井
走进元妙观,其建筑细节更是令人惊叹不已。闽南建筑工艺在元妙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那些精美的木雕、石雕、瓷雕等,无一不体现着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重檐歇山顶的三清殿
屋顶的剪瓷工艺非常了得
三清殿的石柱和须弥座细部
主神供奉:三清玉皇,核心信仰
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代表着道教宇宙创生的三个阶段,象征着道教宇宙观的核心思想 。
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
元始天尊被认为是先天地而生,是万物之元始,他常被描绘为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周身散发着祥瑞之光,手中捧着一颗象征天地未开、混沌状态的混元珠,代表着宇宙最初的元始状态,寓意着万物的起源。
灵宝天尊则是在元始天尊的启发下,创造了万物,他手持如意,象征着能够赐予人们吉祥如意、化解一切烦恼和灾难。
道德天尊也就是太上老君,被视为道的化身,他骑青牛、持拂尘,在人间传播道德和智慧,《道德经》便是他留给世人的智慧结晶 。在元妙观的三清殿内,三清尊神的神像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他们是道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也是道教信仰的核心象征。
重檐庑殿顶的凌霄殿
凌霄殿屋脊的剪瓷工艺
在元妙观的凌霄殿,玉皇大帝的神像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皇冠,面容慈祥而威严,仿佛俯瞰着世间万物,护佑着众生的平安 。在道教信仰中,人们相信玉皇大帝能够洞察人间的善恶,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评判和奖惩,因此,信徒们常常向玉皇大帝祈求庇佑,希望能够得到他的恩赐和保佑。
在元妙观的凌霄殿,玉皇大帝的神像
玉皇大帝,又称 “玉皇上帝”,在道教中是最高天神,主管宇宙万物的运行和人间的吉凶祸福,被尊为 “宇宙之主” ,地位极为崇高。传说中,玉皇大帝经历了无数次的劫难和修炼,才达到了如今的至高境界,他掌管着三界十方,拥有无上的权威和神通 。
换个角度的凌霄殿
泉州古城便捷实惠的小白车
泉州元妙观,这座承载着 1700 多年历史的道教圣地,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它不仅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更是道教文化在闽南地区生根发芽、繁荣发展的生动体现 。从西晋初创时的白云庙,到如今的元妙观,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衰变迁,却始终坚守着那份对道教信仰的执着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