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横州市的灵竹圩,原本以为灵竹圩是乡镇级单位,没想到是石塘镇管辖下的灵竹社区。不过翻看灵竹社区的历史沿革,灵竹社区史上还真是个镇,再往古代查找,灵竹还是一个县。历史上曾经是个县,民国时期是个乡,近代是个镇,到现代为何就降为社区,灵竹圩到底发生什么被撤销,本文就肤浅的书写一下灵竹圩。
灵竹圩位于横州市西北部,距离横州市区43公里,北与宾阳县的甘棠、露圩接壤,素有横州“北大门”支撑。灵竹圩是原灵竹镇的场镇驻地,2005年后撤销并入石塘镇,灵竹镇的撤销觉得非常的可惜,以灵竹圩的城镇规模足以跟隔壁县的甘棠镇比拟,哪怕是本市的镇龙乡都要大,为何灵竹镇就取消真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说起灵竹圩的历史那可就长远了,灵竹或许是整个广西有地名建制以来没有更名过的地方,灵竹这地名在广西的版图上存在超过1400年的历史。相传唐朝初期,朝廷为打通大西南的丝绸之路派遣一支队伍南下探路,队伍在天府之国出现分歧。部分人认为走云南进入东南亚路线比较好,部分人认为走播州下岭南路线更佳,为证明自己的见解,队伍一部走云南、一部走播州进入岭南。
进入岭南的队伍顺着播州入广西境后顺着路线走北部湾,信心满满的探路队伍进入广西,没想到唐朝时期广西境内的大部分地方都是土著民,而且很多地方朝廷都统治不到。土著民认为探路队伍是汉人来岭南剿灭土著民,土著民就将朝廷派来的探路队伍给杀掉。探路队伍中有几个人侥幸逃脱,趁着夜色来到某山脚下休整。
第二天早上,几人看到山顶上的有一丛竹子不断冒烟,冒出来的烟形成一团飘到半空后犹如仙鹤般,人称鹤抽烟,非常的有灵气,几人亦将此地视为灵圣之地而起名灵。几人原本想休整一段时间继续完成使命,但被土著民的围追堵截已经受怕,加上逃命似的奔跑深感疲惫,更何况此地犹如天上人间,索性就不再继续走,留在此地繁衍生息。
这几人探路过程中被土著民追杀虽然很狼狈,但是有一亩三分地后生存起来倒是得心应手。几人在山林间东奔西走,在环境的熏陶下跟土著民没什么两样,正是跟土著民有点相似而得到在岭南留下来,而自身所带来的耕种技术和纹理尝试,让这几个人生存更佳的稳固。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几个逃命人硬是在灵竹这个小地方繁衍出几百人的小村。
北方朝廷为能够直接统治岭南而设置很多州、县,唐武德4年(621)出于统治需要设峦州,州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单位,州下又设有几个县。按当时设县标准,灵竹以几百口人的基础上设置县,灵竹县就此诞生。灵竹县当时是流官知县,知县必须是汉人,直至今日,灵竹圩的人口大部分都是汉人,不过我在灵竹赶集时用壮话也能沟通,莫非灵竹圩的汉人都壮化了?
宋开宝5年(972)峦州被废,灵竹县并入永定县,永定县则属横州。灵竹县被废后保留有灵竹圩,当然灵竹还保留有个行政单位那就是乡。灵竹县并入永定县,接下来的历史就是永定更名永淳县,民国时期的灵竹乡属永淳县。1952年永淳县撤销,所属区域为宾阳、横县和邕宁三县瓜分,灵竹乡则划归横县。
解放初期横县地11区区公所就在灵竹乡,1958年石塘乡还并入灵竹乡后成立灵竹人民公社。1961年,为了争取一座火车站将属宾阳县的芦村乡划到横县版图里,为了表示对新划入的卢村圩的重视,将区公所搬迁至卢村圩,卢村圩则更名为卢村区,1968年芦村区区公所搬迁至石塘圩后更名为石塘区。芦村圩、灵竹圩、石塘圩都轮流当过区公所所在地,笑到最后的则是石塘圩,芦村、灵竹两乡都并入石塘乡而成就石塘镇,唯一可惜的就是灵竹圩,县降到乡再到镇,最后并入石塘镇。
赶集最好玩的就是看到当地村民自产自销的农产品,青菜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吃饭必不可少,但能吃到无公害的绝对是少数。如果想吃放心蔬菜,来距离城区远的小乡镇绝对能吃上,当天有点嘴馋,路过油饼摊吃了两个油饼外加一个油炸糯米粽,肚子饱饱的。说嘴馋确实是,路过油炸摊时飘出来的油炸味都能让嗅觉系统瘫痪,这谁又能抵挡得住?
灵竹圩距离市区42公里,对于很多乡镇来说确实有点远,不过灵竹圩的公共交通非常的方便,一个小时的发车量足以保证当地村民出行需求。说到公共交通感觉没必要,毕竟灵竹圩是比较富裕的区域,家家户户都自备交通工具,出门就开自家的四脚怪兽,谁喜欢去挤公交车?灵竹圩的庙会非常热闹,可惜没能赶上,当然附近还有瀑布景区,听说收费就没去。灵竹圩故事非常多,往后有时间再聊。茶后文,谢谢拜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