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辽宁丹东匹克球之旅回到青岛,我就在第一时间便赶到青岛西海岸新区红石崖街道河海湿地红海滩,观赏并拍摄铺展在河海交汇处的碱蓬草。
深秋的的风掠过胶州湾湾底时,带着几分海的咸润与海鸟的欢唱。停下车,我快步走上慢行步道奔向红海滩观景台。
在慢道拐弯的瞬间,一片浓烈的红色撞进了我的眼帘——那是盐地碱蓬织就的“红海滩”,从滩涂尽头漫过来,铺展成无边的锦缎,让整片海岸都似在美丽的霞光里怒放。
和我一样,前来观赏红海滩金秋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我和几位“飞友”热烈地攀谈起来。我们升起无人机,在迷人的红海滩上共舞。
眼前的这片美丽,让我疑心我面对的是片梦幻之境。于是,我揉揉眼睛,看得更加仔细!这不是幻境,就是真实的原生态之美。
瞧,退潮后的滩涂褪去了海水的蓝,露出赭褐色的底,而盐地碱蓬便从这卤渍重重的泥土里挺身而出,一簇簇、一丛丛,把五河口和胶州湾交汇的河海湿地染成了流动的红云。
浅红是那些刚褪去青涩的嫩茎,绯红是沐浴过夏阳的壮叶,绛红则是沉淀了整个季节的老枝,层层叠叠晕开,直到大海的蔚蓝之处,与蔚蓝连成一片。
深褐色的潮沟像大地的掌纹,在红海滩上蜿蜒,又被入海的河水截断,溅起细碎的银波,倒像是给这红锦镶了圈闪光的边。
风过时,碱蓬的叶片轻轻颤动,整片红海滩便有了呼吸般的起伏,恍惚间,竟分不清是滩涂在动,还是红色的云霞飘落进了海里。
这壮观的红海滩不是凭空而来——四月的湿地还带着料峭的寒,盐地碱蓬便顶着卤霜萌芽,细小的嫩芽是淡紫的,像撒在滩涂上的星子。它们要熬过春夏的烈日与潮汐,在咸涩的海水里汲取养分,把盐碱地的“苦”悄悄酿成生命的“艳”。
直到九十月,秋阳把温度揉进每一片针叶,碱蓬才骤然迸发出全部的热烈,让原本沉寂的滩涂捧出秋日限定的红色奇观。
有人说它是“盐碱地的先锋”,倒不如说它是大地的诗人——用最朴素的根须抓住泥土,用最浓烈的色彩礼赞生命。
红石崖街道红海滩的美,从不止于静态的红色。白鹭总爱在这里盘旋,飞舞的时,洁白的翅尖扫过红浪,又轻盈地落在碱蓬丛中,细长的喙尖一啄,便从泥土里衔出只挣扎的小蟹子,溅起几颗泥珠。有时它们会成群飞起,翅膀划破红与蓝的交界,像给这片红锦绣上了灵动的白色音符。
洋河大桥边上,几艘老船静泊着,斑驳的木壳上爬满了岁月的沧桑,缆绳与红海滩融为一体,却再驶不出这片红滩。
它们是时光的坐标,带着渔火与海浪的记忆,如今与碱蓬共生,沧桑的木色与鲜活的红色相映,倒让这红多了几分岁月的厚重——仿佛这片盛放的蔚蓝之海,既装着当下的生机,也藏着过往的故事。
我蹲下身细看,发现红滩的缝隙里藏着无数小生命:有小蟹,水虫等,这些不起眼的生灵,与碱蓬共同编织着湿地的生态网。红石崖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几年生态红石崖建设风生水起,通过护滩,卫海,才让这片碱蓬草又慢慢浓了起来。如今走在观景栈道上,偶尔能遇见监测鸟类的朋友,他们举着望远镜,记录着候鸟的生活;也能看见巡滩的环卫工作人员,弯腰清理着零星的垃圾——正是这些细碎的守护,才让碱蓬能安心生长,让白鹭能自在栖息,让这片红滩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惊艳。
我和影友们尽情拍摄,流连忘返。暮色降临时,我的相机电池几近用光。此刻,夕阳把余晖洒在红海滩上,让那红色碱蓬草多了几分暖意,河道和潮沟里的水映着晚霞,成了流动的橙红。老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白鹭归巢的身影渐渐模糊,只有碱蓬还在静静地盛放,仿佛要把当日最后一丝天光都揉进自己的色彩里。
这时,我们才明白,这片红滩的惊艳,从不是单薄的视觉冲击——它是盐地碱蓬与自然融合的勇气与智慧,是白鹭与老船交织的诗意,更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见证。
红海滩,你不像名山大川那般张扬,却用一片倔强的红色,在胶州湾的一隅,写尽了秋日海岸的深情。
这红,是生命的礼赞,是生态的勋章,更是大地写给大海的诗——每一片碱蓬的红,都是对自然最好的回应,每一次潮起潮落,都在诉说着红石崖街道人与这片湿地最动人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