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园广场大理道一侧,全新的五大道游客服务中心落成,即将正式对外开放。近日,记者提前探访了这座1650平方米的“新地标”,亲历其如何以建筑为脉络,将厚重的历史文脉、独特的旅游资源与繁荣的商业生态无缝串联,立体呈现和平区多元交融的气质。

步入一层大厅,南北贯通的双向动线引人注目。进门位置,“五大道”立体字与拼音相结合的拱形门洞打卡点尤为醒目,巧妙融入了民园广场环形跑道元素。在其对面和上方,精细的铁艺时钟构件、LED灯带点缀其间,兼具导览与拍照功能。再向里走,民园广场主体建筑与五大道公园钟楼的3D模型质感逼真,砖石肌理、窗棂细节纤毫毕现,成为市民游客认知五大道的第一把“文化钥匙”。

向一楼半的夹层过渡有两种选择——直梯与旋转楼梯。直梯直达的夹层空间设有精巧装置——将拱形门洞与五大道知名景点结合的内发光导视标识,亦是热门拍照点。夹层上墙壁四周悬挂着近代军政、医教等领域曾居住于五大道的名人旧居图文展板。另一侧,黑色铁艺卷草纹护栏搭配暖色扶手的旋转楼梯则更具艺术感,螺旋上升过程中,光线在石阶上投下流动花纹,再由绿植点缀其间,复古风情浓郁。每一级台阶都是功能与美学的结合,自然引导视线向上,像是为探索历史纵深埋下的伏笔。

上到二层,各“组”如画卷舒展。在靠近民园跑道方向的区域,“工商文化组”率先呈现视觉盛宴,开滦矿务局立柱的希腊式庄严与劝业场穹顶的法式折中主义柔美形成时空对仗;氛围灯如星河般勾勒出和平区的百年商脉,在精心复刻的怀旧场景中,左侧留声机、中间老照片、右侧大摆钟构成时光动线。此外,记者发现留声机暗藏玄机——拉开抽屉,黑胶唱片纹路清晰,唱针落下,《被遗忘的时光》旋律便从黄铜喇叭中流淌而出。

转过身便是“红色文化组”,吉鸿昌旧居与润园的3D高透光亚克力模型隔空相对,内置光影装置生动重现洋楼往昔辉煌场景。“演艺文化组”别具匠心,复古家具、天华景老节目单、戏曲凤冠盔头等道具陈列于此,配以马连良、骆玉笙等艺术大家在五大道的生活信息;天津音乐厅、安里甘艺术中心(教堂)、庆王府的3D模型错落窗前,与自然光交织出独特艺术氛围。

步入二层中庭,“文博文化组”吸引眼球,利顺德大饭店微缩3D模型与天津静园复原场景相对而立,方寸之间浓缩津门百年风华,文博气息浓郁。该区域内亮点是“时光听筒”互动装置,走进复古电话亭,投入特制硬币,耳畔即响起五大道尘封往事。该项目设计师曹文杰向记者介绍道:“拿起话筒,会传出3分钟音频,音频内容部分采用珍贵的历史录音剪辑,如同开启时空胶囊,静待市民游客前来聆听。”

二层连廊处,折叠双画面艺术装置营造出“横看成画侧成景”的奇观。记者从左向右观赏,民园广场主建筑风貌如画卷铺展;再从右向左观看,则幻化为和平区现代化楼宇充满张力的几何剪影。曹文杰向记者阐释其理念时说:“我们以建筑语汇为章节,通过视点位移叙事,将和平区的历史风貌与当代繁华熔铸成一部可游走的立体文化典籍。”

在该项目核心中庭,以标志性英式红砖拱券与微缩建筑3D模型再现五大道精髓。巧妙融入的“漫游骑行”互动装置及街区图文导览系统,构建起“历史传承、情感共鸣、互动体验”三位一体的沉浸空间,强化市民游客与历史街区的深度“对话”。

作为和平区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标杆,新五大道游客服务中心即将以颠覆性的“线索收集式”参观动线惊艳亮相。除上述亮点项目外,更多充满奇思妙想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等待市民游客亲自到现场“解锁”。
来源:天津和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