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许炳棋 通讯员 李海永 高琨 淄博报道
最近,淄博又一景点悄然走红。不再是烧烤的烟火气,而是源自地下的时空穿越感。在沂源县,一个名为“洞见时光”的景区,正以其独特的沉浸式军工记忆体验和趣味互动教学,吸引着全年龄段的游客。仅仅国庆中秋八天长假,这里便迎来7.8万人次游览,让这座“地下守护者”焕发出令人惊叹的无限活力。
从“洞见时光”的爆红不难看出,昔日默默无闻的防空洞,正悄然变身——它们或是激活城市文旅的网红景点,或是提供休闲的商业空间,亦或是全民健身的热门场所。一场关于人防工程的多元化转型,正在淄博地下悄然成势。
时空穿越,激荡文旅新蓝海
秋雨霏霏的10月10日,位于淄博市沂源县的“洞见时光”景区内依然人流如织。这里的前身,是淄博市人防疏散基地。如今,在淄博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的指导下,运营方依托深藏于群山中的原976厂军工隧道,通过创意场景再造与前沿VR科技,匠心打造出这处沉浸式文旅新地标。
这里既是“小三线人”追忆燃情岁月的精神原乡,也是青年人感知历史、少年人研学实践的生动课堂。作为全国首个洞穴类沉浸式文旅综合体,该项目不仅填补了沂源县沉浸式演绎的空白,更对丰富区域文旅业态、提升品牌影响力意义非凡。
据介绍,项目自9月25日试运营以来,已创造60-80个就业岗位,截至10月9日接待游客近8万人,人气之火爆,远超预期。
多元蜕变,“地下守护者”服务民生
将防空洞变为追忆往昔的“时光机”,激发出文旅发展的强劲动能,这只是淄博人防工程“平战结合”多元化转型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以来,淄博市对符合条件的公共人防工程进行了全面排查、检修维护和环境整治,确保这些地下空间安全、整洁、舒适。经过系列提升,这些人防工程不仅成为市民避暑的“清凉驿站”,更在文化、娱乐、健身等多个维度为居民提供了丰富体验。
在张店,柳泉路地下人防枢纽工程经历了华丽转身。原本承担行人过街和商业运营功能的空间,经过业态升级,引入了餐饮、台球、酒吧等文化娱乐项目,日均客流量提升200%,年营业收入预计突破300万元。今夏,前来纳凉的市民不仅喝到了免费的绿豆汤,还能通过扫码了解国防动员知识,真正实现了休闲学习两不误。
在淄川,911人防工程创新“商业+便民”模式,集行人过街、夏季纳凉、家具经营多功能于一体,年服务群众超过1万人次。
在周村,一处地下防空洞变身为别具一格的打卡点。利用防空洞空间改造的“嘉周面馆”,营造出独特的氛围感,让原本略显冰冷的空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来防空洞里邂逅一碗面,这种创意结合不仅提供了独特的用餐体验,更让这家面馆在众多餐饮中脱颖而出,成为游客心心念念的打卡之地。
功能赋能,地下空间点亮城市未来
细数淄博人防工程的多元化转型,记者发现这些工程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民生服务范畴,正成为提升城市功能的“活力源泉”。
在博山,教体局利用石炭坞小学人防工程,计划建设国防教育基地。建成后將覆盖全区3万余名中小学生,年开展实践活动100场次以上。
淄博市国防动员服务中心李海永介绍,今年以来,他们对闲置、利用率不高等类型人防工程进行开发利用,加大日常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工程平时服务效能,有效缓解了停车难、地下空间利用率低等城市问题,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淄博的防空洞转型,远不止是“旧物利用”,而是一场关于城市空间、公共记忆、社区服务和未来发展的系统性“解码”,它打破了人防工程“战时防空,闲置无用”的单一标签,赋予了它们N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下守护者”,在和平时期焕发新生,成为驱动城市走向未来的“活力源泉”,成功地将“防空洞”这一战备资源,解码为蕴含无限可能的 “城市富矿”,真正实现了“人民防空为人民”的宗旨,让“地下长城”在和平时期持续闪耀其独特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