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十二封信》影视剧,让梅县区松口古镇火爆“出圈”。
松口镇,地处粤赣闽三省交会处,松源、梅江两河汇流于此,是岭南四大古镇之一、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素有“南洋古道·千年古镇”的美誉。
近年来,松口镇以推进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为抓手,围绕打造“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高标准推进松口古镇保护开发,致力于将松口打造为展示客家文化深厚底蕴的新平台、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的新窗口、广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标杆。
松口镇正全力打造“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人气聚起来 古镇焕活力
“很久没这么热闹地过年了!”1月24日,“请到中国·松口过大年”活动成功在梅县区松口镇举行。登松口游船、览松口古街、品客家小吃、听客家山歌、观舞狮、看烟花……580余位各界人士沉浸式体验客家春节,推动松口古镇热度持续攀升。春节黄金周期间,古镇接待游客量高达15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200%。
作为粤赣闽客侨“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松口镇走出了百万名华侨,侨胞遍布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与侨乡资源,为松口文旅产业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近年来,松口镇成立古镇保护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千年古镇文旅开发顾问团,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多元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盘活连片骑楼、火船码头、松江大酒店、移民广场、元魁塔等历史景点,重新唤起客家人下南洋的记忆。
2024年11月8日,由具有百年历史的旧港务所改造而成的“松口印象”酒店正式运营,标志着松口文旅设施再上新台阶。项目总投资1267万元,融合传统客家风格与现代简约设计,配套设有停车场、客房、餐厅、多功能休闲吧及展览馆等,成为古镇文旅新地标。
“酒店运营以来,游客反响热烈,今年国庆假期前半段天天满房。”项目负责人陈静文介绍,《十二封信》影视剧的播出与古镇新貌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今年国庆假期,松口古镇人潮涌动。深圳游客刘霞与朋友结伴而来,“这边确实文化底蕴很足,拍照也很出片。”刘霞表示,此次她特地打卡了《十二封信》取景地,沉浸式体验剧中场景。
为打造好“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IP,当前,松口镇持续优化古镇业态布局,创新文旅产品供给体系。松口镇扎实推进古镇核心区房产腾退工作,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积极对接企业、商会、新阶联,开展实地考察、招商推介活动。
同时,松口镇规划引入梅州8个县(市、区)及东南亚等地的特色文旅消费新业态,开发融合古镇文化与民俗的文创产品,增设古街夜游、灯光秀、民国服饰体验等沉浸式项目,进一步提升古镇的文化内涵与吸引力。“我们希望通过多元体验,让古镇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松口镇副镇长麦伟贤说。
乡村美起来 农房换新貌
一栋栋客家民居焕发新颜,昔日的荒芜地块化身精致小公园,村民悠然漫步于环湖步道……走进松口镇横东村,宛若步入一幅江南水乡般的宜居画卷。
“现在就像生活在公园里。”说起近年来村里的变化,村民林荣标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自己的切身感受。
作为松口古镇的门户、丙雁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节点,横东村毗邻梅江河畔南岸,东部快线省道S223线贯穿而过。“过去,村里有的房屋外立面裸露着红砖,屋顶铁皮瓦随处可见,基础设施也不完善。”横东村工作组长罗益介绍。
近年来,依托“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横东村全面推进村容村貌整治,从农房风貌、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设施均实现整体提升,逐步构建起山林、农房、田园、道路、水系和谐共生的“三生”空间,村庄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我们正规划一系列文旅项目,包括露营垂钓、蔬果采摘、农家生活体验、民宿餐饮等,未来还将打造电商中心,持续丰富业态,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麦伟贤表示。
横东村的美丽蝶变是松口镇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的缩影。围绕打造“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总目标,近年来,松口镇大力开展村庄建设、美丽圩镇建设、古镇核心区复原“三大行动”,分步实施13项总投资12.67亿元的项目,全力推动典型镇建设提速增效。
目前,松口镇已完成横东、大黄、寺坑、石盘等“百千万工程”示范路段1000多栋农房风貌提升,整治横东至古镇核心区及圩镇沿线20多公里电缆线路;顺利建成美丽乡镇入口通道、南洋风情示范主街、客家风貌外立面、圩镇客厅、农贸市场、美丽河道、绿美生态小公园等“七个一”工程;松口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提升项目也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期108栋传统建筑外立面修缮已经完成。
松口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松口印象”酒店。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产业强起来 致富有奔头
金秋时节,又到了丰收的时刻。在大黄村,一颗颗金黄饱满的柚子被熟练地装箱、打包,陆续发往全国各地。作为梅州地区最大的柚子仓储交易中心,以及广东省柚子种植规模领先的村庄,大黄村金柚种植面积已达5000多亩,年产值约4亿元。
近年来,大黄村紧紧围绕金柚这一主导产业,积极探索“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种植大户与专业合作社资源,推动建成省级现代金柚产业园,带动全村98%的村民参与柚果种植,村民年均种植收入约3.2万元,超过1500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一颗柚子,不仅是村民增收的“黄金果”,也是松口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目前,松口全镇柚类种植面积达6.8万亩,预计全年总产量17.5万吨,产值可达9亿元。近年来,松口镇持续推动金柚提质增效,着力提升金柚品质,并成功研发出金柚深加工产品——柚子酥,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
在发展巩固好现有金柚产业的同时,松口镇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动下坪、到车、梅教、三塔、梓育等村集约利用土地,发展烟稻轮作及红薯、西瓜等作物种植,助力产业多元发展、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走进下坪村,连片稻田映入眼帘,这片曾经的撂荒地,如今已是硕果累累。“这里原本是残次柚林,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我们集中复耕400多亩撂荒地,并引进企业开展烟稻轮作,实现企业、村民、村集体三方共赢。”下坪村党支部书记廖忠旺介绍。
“烟稻轮作不仅能改良土壤、提高产量,还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综合效益,实现土地资源最大化利用。”廖忠旺表示,该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4万多元收入,并为周边村民带来超过100万元的务工收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去年我承包120亩水田,亩产干谷800斤,今年天气好,预计能到1000斤。”村民廖广信心满满。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将承包面积扩大到304亩,日子越过越红火。
除了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当前,松口镇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阳光新能源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引入广州旅划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投入1.4亿元入驻南寿峰景区等,全力培育“四上”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强镇。
一颗柚子,不仅是村民增收的“黄金果”,也是松口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南方日报记者 杨斐君 摄
松口镇党委书记宋铁军:
深化农文旅融合 培育新业态
今年以来,松口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围绕打造“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的目标,系统推进“三大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在典型镇村与项目建设方面,统筹推进13项总投资12.67亿元的项目,高标准完成横东、大黄、寺坑、石盘等“百千万工程”示范路段1000多栋农房风貌提升,示范引领作用凸显。稳步实施第二批5个典型村项目建设,选取横西等3个村作为第三批典型村进行培育。作为全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2025年5月松口镇顺利通过省“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实地考核验收。
在古镇保护与文旅融合方面,秉承“修旧如旧”原则,以绣花功夫,稳步推进松口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提升项目建设,以“松口印象”酒店为核心,持续优化古镇业态布局,创新文旅产品供给体系。扎实推进古镇核心区房产腾退工作,着力推动业态转型升级。举办“请到中国·松口过大年”活动,今年以来游客量显著增长,文旅收入提升。
在产业升级与富民兴村方面,充分发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桥梁纽带作用,自主研发金柚深加工产品——柚子酥,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科学引导下坪、到车、梅教、三塔等村集约流转土地发展烟稻轮作、红薯种植,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在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方面,推进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及“单改双”工程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完成横东至移民广场示范路段和圩镇“三线”整治。常态化推进圩镇“六乱”整治及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确保镇容村貌干净、整洁、有序。在绿美建设上,统筹整合多方力量,积极引导“四旁五边”见缝插绿和美丽庭院建设,绿美生态成色更足。
接下来,松口镇一是深化农文旅融合,培育新业态。以“古民居+侨文化+水经济”为核心,引入高端民宿、非遗工坊、场景体验等业态,打造“夜游古街”“水上游线”等消费场景。二是做强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聚焦金柚、烟稻轮作等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村长”机制,打造电商中心,推动村集体与龙头企业合作,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三是纵深推进典型镇村建设。持续深入实施村庄建设、美丽圩镇建设、古镇核心区复原“三大行动”,加快项目落地见效,推动镇村面貌和功能全面提升。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魏丽文
通讯员 冯森达 吴碧芬 王雅 陈婕媚
【作者】 魏丽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