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为视障群体举办“粤胡百年:高胡与广东民间音乐文化展”口述影像导览,当日也是国际盲人节。
“大家可以轻轻抚摸琴身,感受它的弧度。”在粤博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老师们细心的引导下,视障观众轻柔地抚过光润的琴身,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高胡的模样。
现场还准备了椰胡、拍板等多种乐器,这些乐器都成了可触摸的岭南记忆,视障群体能够“听见”高胡的形状,“触摸”音乐的纹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进熟悉的岭南风情。
“你们听过广东名曲《步步高》吗?”“为什么高胡在广东音乐的地位能如此之高?”粤博金牌讲解员张序用温和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带领视障观众走进高胡的音乐世界,逐一呈现高胡这一广东地区代表性乐器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和广东音乐的不解之缘。
从吕文成在上海创制高胡的传奇,到《鸟投林》中高胡模拟的百鸟争鸣;从唐代胡琴的丝路之旅,到现代广东音乐中的市井烟火……围绕着“丝路弦音”“粤调自成”“粤韵和鸣”和“乐响四海”四大篇章,一段段历史被音乐串联起来。
音乐不仅可听,还可“闻”。展厅中增设了模拟雨后土壤气息的香薰设置,这一设置与广东音乐名曲《雨打芭蕉》的乐曲相呼应。
越秀区光明曲艺队还带来了现场演奏,这支由视障人士组成的曲艺队,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越秀区失明曲艺队,也是广州现存唯一的仍演唱地水南音的团体。现场他们演奏了《客途秋恨》《水调歌头》《南国奇珍》等经典曲目,在场观众安静地聆听着,有人微微侧首,有人手指轻轻在膝上模拟按弦的动作。
音乐在这一刻超越了视觉的界限,成为最有力量的沟通语言,一位参与活动的视障人士说道:“在高胡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了岭南的清晨、市井的喧嚣、节庆的欢腾。”这也正是粤博推动无障碍建设的初衷: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奔赴的共鸣;不是特殊化的照顾,而是平等体验的权利。当博物馆的门真正地向每一个人敞开,文明的乐音,才真正奏响了它的完整篇章。
据悉,展厅内特别设置了盲文说明、可触摸展品等无障碍服务。自2018年起,粤博开启并持续优化无障碍博物馆建设,并于2024年全面启动面向视障和听障观众常规性教育活动。
目前,粤博共有42名口述影像讲解志愿者和4名专业手语讲解志愿者,成功举办手语专场导赏、口述影像文物导赏及特需人群专题导赏活动共80场,累计服务特殊群体、观众及志愿者超5000人次,并同步推出4期线上手语讲解视频,网络传播量近25万次。
2025年3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中,粤博的《“听见文物·相‘手’粤博”无障碍文化共融》项目成功入选国内16个优秀案例,并收录于《全民博物馆:在无障碍和包容性方面的创新实践案例》出版物,作为全球文博领域的标杆输送“无障碍博物馆”发展的广东经验。
2025年6月,该项目再次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采写:南方+记者 赵媛媛 通讯员 粤博宣
摄影:南方+记者 梁钜聪
【作者】 赵媛媛;梁钜聪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