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梅县区松口镇:以“古”为脉 向“新”而行
漫步于松口古镇,古码头静立梅江畔,骑楼街斑驳的墙面仍可见昔日商埠的繁华印记,古木航标守望着客家人“下南洋”的集体记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松口镇承载的不仅是千年历史,更是一张亟待擦亮的“客侨文化金名片”。如何让古镇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关键在于聚焦“古”的底蕴,做强“特”的文章。
“古”为底色,夯实文旅根基。松口之特,首在其“古”。古街、古驿道、古码头、古民居、古树群,构成独具客侨风情的时空画卷。近年来,松口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推进古镇核心区建筑外立面修缮、移民广场复原、张屋码头活化等项目,让历史痕迹可触可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效显著。然而,古镇的保护不能止于修缮,更需与现代旅游需求对接。完善停车场、游客中心、导览系统等基础设施,是承接大规模客流的前提,也是提升游客体验的第一步。
“融”为路径,延展产业链条。松口文旅要想突破“过节热闹、平日冷清”的瓶颈,需推动资源串联,打造常态化吸引力。例如,将叶剑英纪念园的红色教育、松口金柚采摘的农趣体验、客家人“下南洋”历史文化展的侨乡文化等串联成研学精品线路,吸引学生团队、亲子游客深度游览。同时,通过开发夜游古镇、民国服饰体验等沉浸式项目,打造“可看可逛可玩可住”的完整业态,把节假日“流量”转化为常年“留量”。
“侨”为纽带,激活南洋风情。作为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松口与东南亚文化渊源深厚。可在南洋风情街引入东南亚的特色小吃、手工艺品、文创商品等,让游客“足不出镇”体验异域风情,并通过定期举办与“客侨”相关的特色活动,强化“客侨第一镇”的独特记忆点,使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动能。
松口的振兴,不仅是建筑的复原、业态的丰富,更是一场古今对话、城乡共进的系统性工程。唯有持续讲好千年“古”事、做实特色体验,方能真正让“南洋海丝路·客侨第一镇”的招牌熠熠生辉。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魏丽文
【作者】 魏丽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