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山东日照)
对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过来的生于农村或有农村情结的人来说,对大寨都会有深刻的记忆。到现在虽已时过境迁,但也不会无动于衷。我就是这样,多年以来,大寨似乎一直在招唤着我。今天,我终于来了。
6日下午,自五台山下来。因没有直接到大寨方向的车,只好原路返回,绕道太原,当夜乘火车到阳泉。
7日早,乘阳泉至昔阳的客车,约9点到达昔阳县城。在司机师傅的指点下,坐城内免费公交车到迎宾大街,然后乘去大寨的公交车。同车一如陈永贵一样的形象、年龄与我相仿的大叔,听说我要去大寨,怕我不熟悉,一定要在路边陪我直到送上车。公交车到大寨5公里,2元钱。
来到大寨,一下车便是眼花缭乱,昔日心目中形成的太行山小山村的印象荡然无存。远处“大寨”的大门两边,分别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白底红字,分外显眼。近处,大门外的一个山坡上砌有一面巨大的红旗,上书毛泽东题词 “农业学大寨”,下面便是国际旅行社、工厂、商店、信用社等组成的一条街。
大寨需要看的景点不少,游览中我将其分为山下、山上两部分:
山下部分:民居、陈永贵故居、名人遗踪展(原招待所)、大寨人民公社旧址。
山上部分:大寨展览馆、陈永贵墓、总理纪念亭、虎头山石刻、郭沫若诗魂碑、孙谦墓、大寨文化展览馆、狼窝掌梯田。
民居
进入大门,便见到右侧依山而建有排排青石窑洞,上建砖瓦房,上房下洞,似洞非洞,似楼非楼,风格独特,这就是上世纪六、七年代由村里统一修建统一管理,分给各家各户的民居。走上这片民居,站在最上一排向东南望去,在一处平地上还建有一片别墅式二屋楼房,这就是在上世纪末为村民集资修建的别墅,每户面积达168平方米。小区前面又有几栋6层楼房,为本村青年和外来人员盖的公寓式住房。
单从这民居上看,大寨的变化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那么,大寨人以前住的房子什么样呢?原来,他们的旧址是在现址东南端后底沟中段,80户人家,散落在沟两侧的270间破旧不堪的窑洞中。1963年,一场特大洪水淹没了76户,倒塌了190间。为此,村里集体建起了上面那几排窑洞式民居分给了村民。那些解放前的旧民居就这样自然消失了,等于抹去了那段悲惨的记忆。
陈永贵故居
陈永贵故居,位于全村那几排窑洞房的最下面一层,与他的邻居及周边住户别无二致。两孔窑洞,三间瓦房,普通的生活用具。院内两侧的厢房中,展出了主人曾经使用过或有关的生产用具几十种以上。
在这里,他与村干部们谋划全村的发展,开创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人间奇迹。
在这里,他接待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世界众多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其中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华国锋、李先念、邓颖超、许世友、钱学森和李光耀等都曾在他的家里做过客。
从这里,他走出大寨,走出太行山,走上了政治局委员和副总理的高位。
站在这个普通的农家院里,那位身穿对襟褂、头包白毛巾、滿脸如同太行山一样布滿沟壑的陈大叔,犹在眼前。
——陈大叔,你创造了太多的人间奇迹!
名人遗踪
在村东面的山坡上,是原来的招待所,现辟为“名人旧居展览馆”,许多名人都曾在这里住过。
进大门后,迎面是一排窑洞,靠南边有一洞门,上挂“江青居室”标牌,窑内共三间,中为接待室,右为卧室,左侧挂有她来大寨时劳动的照片,除简单的桌椅外,有一木制活动的马桶,其他看不到有什么奢侈之处。
北面一排东西向的窑洞有十几套,依次为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华国锋、李先念等曾经住过或休息时的居室,内有反映当时情景的照片。
大寨人民公社旧址
从名人遗跡展览出来,迎面就是“大寨人民公社旧址”。普通的小院,完整的大门,门上铁属制穹顶嵌“大寨人民公社”,中间一颗红色五星。两边对联为毛体“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再两边为毛主席语录“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一切都是原汁原味,使人想起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门外的标牌上显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寨展览馆
出大寨村,沿上山的公路上行半公里山是收费的大门,进门后上行约1公里,就是“大寨展览馆”。这一段路的两边都是大寨人以前修的梯田,现在则都栽上了树,有杏、枣、核桃等树种,昔日的梯田已由黄变绿,被称为“生态林”。
展览馆就座落在路边的树林中,由郭沫若题词。展室展览共分8个部分,有丰富的图片和实物,反映了大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其中有各个时期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题词,说明党和国家从来没有忘记他们。
陈永贵墓
出展览馆,有一排百米台阶直通山腰,由72、38、8级3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了陈永贵一生中活到72岁、38年党龄、8年中央工作的经历。
墓地有一尊石雕头像、一座圆柱形的石砌墓地、和汉白碑组成,墓碑介绍了主人不平凡的一生。
周总理纪念亭
沿展览馆左行,是一条石头铺的小路,上行约500米,有周总理纪念亭。周总理生前曾3次访问大寨,在亭前小路旁走过时,曾在此小憩。路旁石碑对此有详细介绍。
郭沫若诗魂亭
沿周总理纪念碑前行不远处,为叶剑英元帅题写“虎头山”石刻。再右行过陈永贵墓往前不远,有一幢清洁明静的园林式建筑,一通汉白玉石碑立在其中,正面为“郭沫若题诗纪念碑”,背面刻有郭诗:
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
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
狼窝变良田,凶岁夺大熟。
红旗毛泽东,红遍天一角。
1978年6月,郭老在北京逝世,遗言将骨灰撒在虎头山上。1992年11月在其百岁诞辰之时,大寨人为其立碑纪念。
孙谦墓
在郭沫若诗碑以下,为纪念生前曾与大寨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大寨英雄谱》,死后将骨灰埋在大寨的著名作家孙谦而立的。
大寨水库上面,高几十米、长达百米的天桥(渡槽)。
大寨文化展览馆
由孙谦墓下行,往左过一高几十米的百米渡槽便到了。展览馆沿山而建,由上而下共4层,分别展示了大寨民俗文化、文化名人与大寨等。其中有“叶帅在大寨”蜡馆室,记述了叶帅于1977年在大寨住4天,并留下《游大寨杂泳》八首,还有各界文化名人来大寨时的留影。
狼窝掌梯田
从展览馆下来,是一片开阔的梯田,靠路边一平台,雕塑一巨大的铁锤,下面为“三战狼窝掌”题字,背面是一块修了一半的梯田断面。周总理生前曾说过“不到狼窝掌,等于没到大寨”。在此放眼望去,眼前大面积的梯田虽已种上了庄稼,但具基本轮廓仍依稀可见。由此可以充分想像到,昔日的七沟八渠一面坡,是如何变成良田的?
大寨遐思
这是一次迟到的大寨之旅。
如果在当年“农业学大寨”时,一定是一种无声的政治光环。而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在时代流的冲刷下,一切都已时过境迁而归于平静。但作为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置身大寨之中,我的心仍无法平静,感慨万端
——解放前,那个散落在270孔窑洞中的80户人家,那些散落在虎头山“七沟八梁一面坡”上的4700多块土地、亩产50公斤、800余亩贫瘠的土地,太行山腹地的小山村;
——那些爱国爱家,为了吃饱肚皮,战天斗地,改造山河,修大寨田,交爱国粮,感天动地的大寨人;
——那面红遍全国,在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上颠波的红旗;
——那位满脸皱纹、面带微笑,头裹白毛巾身穿对襟褂,从大寨走进北京,又魂归故里的大叔陈永贵;
——那位为周总理第二天接见而把借来的一件上衣烤糊而哭过,作为陈永贵的接班人而红过,并曾一度被冷落过,重返大寨领头人后曾为了到北京领一项奖拿不起路费而为难过,现在带领大寨再创辉煌的昔日“铁姑娘”今日董事长的郭凤莲。
不管怎么说,大寨人修过的梯田仍在,交过的公粮是真,陈永贵身居高位而本色不变,不迁户口,不拿工资,保持农民本色终身;郭凤莲不畏艰辛,不怕挫折,与时俱进的“铁姑娘”本色犹在。
昔日的大寨已成过去,今天的大寨已春蚕化蝶,华丽转身,不可与往昔同时而语。
2015.7.7 游览
2025.10.13整理于济南齐鲁医院
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编辑:夏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