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出品】
国庆遇上中秋,“双节”中的青岛有多“热”?
10月1日0时至8日24时,青岛对外运输客运总量317.30万人次,日均39.66万人次;其中:民航运输旅客吞吐量72.19万人次,日均9.02万人次,同比增长2.86%;水路运输(国际客运)到发旅客1972人次,日均247人次,同比增长49.01%。
用脚“投票”走出的“流量”与各主流平台发布的TOP10旅游榜单高度契合:
《携程2025国庆中秋双节旅游报告》显示,北京、成都、上海、青岛等10座城市位列国内热门长途游目的地Top10。作为山东唯一入选城市,青岛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8%,高出全国平均7个百分点,跻身“北方滨海度假第一城”;
途牛旅游网发布《2025国庆中秋旅游消费盘点》,青岛同样是境内自驾游十大热门目的地之一;
另据去哪儿数据,青岛再度跻身最受外国朋友欢迎的国内城市Top10。
不难发现,“老牌劲旅”青岛依然是全国文旅版图上的核心旅游目的地,不仅实现了“长途”与“短途”领域的双重领跑,更在客源结构上完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力——家庭游与年轻群体并重,入境游持续升温,客源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而不同类型客源的叠加效应,正加速推动着文旅消费总量节节走高。
监测显示,假期前七天青岛十大重点商贸监测企业(集团)实现销售额5.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5%。
在石老人海水浴场、小麦岛公园、大鲍岛历史文化街区邂逅浅吟低唱的街头艺人;在奥帆中心近距离体验剪纸、面塑、木偶,共享非遗盛宴;在退大潮后的沧口海滩挖蛤蜊、抓螃蟹;在华灯初上时逛夜市、打卡网红商圈——
凭借着滨海、文化游与国际化的鲜明优势,青岛在全国文旅市场的领先地位依然稳固。求新求变之下,这座城市用“心意”留客。
1、“青岛热”中的新亮点
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在这个国庆假期,青岛的城市定位显得愈发清晰。
尽管已然入秋,但天气“热度”不减,这也使得游客对“海”的渴望集中释放。据《携程2025国庆中秋双节旅游报告》,青岛以18%的整体订单同比增幅,在北方滨海城市中排名第一,领先第二名大连6个百分点。而更值得期待的是,AI数据赋能之下的远景预期:
随着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潍宿高铁2026年相继通车,青岛滨海度假的腹地半径将继续向河南、山西延伸,明年假期订单有望继续保持15%以上的高增速。
图源:青岛旅游集团
海洋,是青岛浸润在血脉里的基因,更是这座城市向海而生的最大底气与独特标识。依托这片蔚蓝,青岛海洋经济的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而海洋文旅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增长极”之一——不仅势头劲猛、成效显著,更在创新中不断解锁“新玩法”。
从“海上看青岛”品牌下魅力三湾特色航线,到《寻梦沧海》《海上有青岛》等大型演艺项目好戏连台;从亲子奇遇、海洋探秘等主题研学,到“爱在金秋”海洋婚恋主题线路……如今的“青岛海”,早已跳出“看海”的单一框架,让每一位来客都能触摸到海洋的万千可能。
老城文化游是国庆“青岛热”的第二大看点。
图源:青岛文化和旅游局
在追求体验、流量、情绪价值的当下,“在地文化”已经不局限于旅游产品这一范畴,更是城市文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可以说文化游是破解同质化的密码,也是满足游客深度情感需求的纽带,而青岛恰恰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长假期间,青岛老城区经典景点的“文化订单”翻倍增长,景区订单Top5为信号山公园、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青岛海底世界、湛山寺。其中,信号山与总督楼组成的“欧韵老城联票”,销量同比增长102%,带动龙江路、黄县路周边咖啡馆、文创店客流增长65%。足见城市文化游,才是真正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持久优势。
与此同时,入境游的持续火爆同样亮眼——
假期青岛外宾订单量同比增长100%,青岛啤酒博物馆、八大关“万国建筑”是最受欢迎的“打卡点”,使得青岛在社交平台的国际曝光量提升180%。
毋庸置疑,啤酒文化和万国建筑作为可体验、可分享、可传播的重要载体,成功打破了国际游客对中国旅游“山水风光为主”的单一认知,展现出青岛所独具的历史与现代交融、东方与西方共生的城市魅力。而也正是借力特色文化IP与服务升级,青岛将全速从“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向“国际化旅游目的地”迈进。
2、一城“十味”,“流量青岛”背后的山海密码
除权威榜单上的top10排名,细节数据更耐人寻味。
携程包车平台数据显示,青岛“机场—崂山—即墨温泉—返程”的4日慢游线路,节后订单增长78%,家庭客群占比达63%;
同样是来自携程数据,“长三角+京津冀”贡献了青岛超半数的异地客流,且多数青睐高星海景房与家庭套房;
携程在假日期间上线“城市解谜·青岛欧韵剧本游”,把老别墅、百年邮局、胶澳警察署旧址串联成3公里沉浸式线路,吸引2.3万年轻游客打卡,人均停留时间延长至4.2小时……
无论是单人独行、结伴同行,还是家庭欢聚,无论以哪种组合形式到访青岛、带着什么样的诉求与目的走进这座城市,大家都能尽兴而来、满意而归。而要实现这种“众口皆调”的效果,难度极大——它需要对整座城市的文旅资源进行通盘掌握与深度理解,对多元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并最终依托差异化品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为实现这一目标,青岛已然摸索、打造出10个条理清晰的主题游线路,让山海密码最终转化为城市流量。
海洋文旅、老城区经典文化游之外,青岛利用“山、海、城”独特景观,开展全域夜游活动。如,假日期间在浮山湾畔举行国庆中秋主题灯光秀;在中山公园举办艺术灯会,首创“传统灯会+二次元”跨界盛宴;奥帆中心串联情人坝、小麦岛、海之恋公园等爱情地标,打造夜间浪漫打卡线……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长假期间,青岛“夜游”关键词搜索热度环比提升200%。栈桥灯光秀、小鱼山赏月、奥帆中心无人机秀组成“夜青岛三件套”,海上赏月船更是“一票难求”。
又如国际美食嘉年华,青岛充分发挥青岛国际啤酒节常态化办节效应和“国际海洋美食之都”品牌优势,创造出全新的节庆体验:
从上合示范区的“礼赞中华、珠联上合”国庆嘉年华,到金沙滩啤酒城首届篝火音乐节、咖啡音乐艺术节,再到“鲍岛食里”美食节,“奥帆咖啡生活节”……国庆作为全民性节日,游客对“热闹感”“仪式感”有着天然期待,“美食”恰是通过多元文化元素的集中呈现,不断强化着节日氛围的“国际化+包容性”。
田园丰收节、国潮影视打卡月、百家博物馆联展……十大主题、167项文旅活动,通过“内容创新”深度挖掘出青岛禀赋资源的附加值,成为青岛文旅形象的“浓缩名片”。
3、量质齐升看消费
主题游不仅是城市文旅矩阵式的“展示窗口”,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多场景联动”。
以青岛“海洋主题游”为例,青岛海滨度假的内涵不仅仅止于海上航线,也包括登陆沿线“节点”竹岔岛、灵山岛体验渔村生活,观赏海上大型文艺演出、畅享海鲜美食、购买海洋文创、深度海洋研学等,多场景联动在提升体验深度的同时,也促使游客从“一日游”转为“多日游”、助力消费从单一门票扩展至多品类支出,带动住宿、餐饮、购物、交通等综合消费。
事实上,早在假期前四天,全市十大重点商贸监测企业(集团)实现销售额3.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2%。而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正是“商旅文体健展”融合拉动的逻辑。
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市商务局围绕“礼惠金秋”消费季,以“家国同庆、月圆琴岛”为月度主题,以节气热点时段为主线,谋划开展100余场促消费活动,推出系列优惠措施,释放市民和游客的消费潜力;各区市也因地制宜,借文旅发力推动消费量质齐升。
市南区开展“好品聚市南精彩消费年”等促消费活动,以老城区为核心重构新业态、新场景;
市北区联合京东MALL开展“京东服务到家·点亮品质社区”惠民系列活动,带动全场销售额同比提升15%;同时,汇聚利群商厦、百安居等百余家青岛知名消费品牌,精心打造涵盖品牌汽车、家电数码、休闲购物等七大板块消费场景,预计拉动消费超2亿元;
西海岸新区推出“山海共庆·双节同欢”,组织全区40余家企业参与,开展专场活动50余场,带动参与商户客流增长14%,整体销售增长13%……
即墨古城非遗展演、平度“国潮品牌市集”等,这是分层覆盖消费群体、充分发掘细分客群需求的必然要求,更是文化赋能消费场景的生动实践。
一半“在地文化”,一半“情绪共鸣”;一半“场景创新”,一半“沉浸体验”。从欧韵老城到碧海蓝天,从分段式慢游到入境深度体验,青岛在2025超级假期交出了一份“文化+滨海+国际化”三位一体的高分答卷。这里不仅拥有红瓦绿树的底色,更有持续迭代产品的能力,将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因为一座城、爱上一片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