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其实蜀道也贵,贵于买路财。所有国庆出门旅游的人,这些大好河山,本来都是大自然对全民的恩赐,为啥都要收费,怎么就成了某些部门牟利的工具?短视频上也充斥了很多堵在路上、景区人山人海的视频。各位国庆出游的可以把景点门票价格打在评论区,让大家看看。但其实啊,这出戏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在终南山子午道上就上演了。主角李元纮是唐朝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人设是刚正不阿。可就是他,给唐玄宗打了份报告,主张在险得让李白腿软的蜀道上设卡收费!理由听起来特别正能量:路太难修,收点养路费专款专用。这剧本,是不是跟现在某些景区一开口就是“保护生态、维护成本高”,所以门票要涨,非常像?
《旧唐书》《唐会要》白纸黑字记载,李元纮提议对子午道商旅征税,理由是“道为险涩,公私非便”。翻译过来就是:这路太险,公家私人都麻烦,收点钱好维护。道理上完全没毛病。唐玄宗一听,大笔一挥:准奏!
但bug出在后续。唐朝可没有预决算公开和第三方审计,钱收了多少,怎么花的,基本是管理者说了算,是一笔“你说多少就是多少”的糊涂账。唐代的财经大佬杜佑在他的《通典》里就精准预言了这类操作的结局:初虽稍得便利,后必倍求侵渔。就是说开头可能有点用,后期绝对会变本加厉地盘剥百姓。历史也证明了,虽然子午道的账本没留下来,但中晚唐时期,各种关卡林立、苛政猛于虎却是常态。
说白了就是:初衷哪怕是金子做的,只要权力缺少监督,收费的口子一开,初衷迟早会被冲进阴沟里。这跟现在大家质疑景区门票一样:你说收费是为了保护,可钱到底有多少真用在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上?我们缺的不是收费的理由,而是一本能晒在太阳底下、经得起追问的明白账!
当然,得说明白,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收费。像那些生态非常脆弱的地方,通过高票价限制人流、进行天价投入的保护,大家能明白,也愿意支持。但让人膈应的是那种“权力傲慢”和“说不清的糊涂账”。
这就是定价的傲慢:山河是祖宗留下来的,凭啥你说了算?
一座存在了亿万年的山,一条流淌了千百年的河,突然就被标上几百块钱的价格。这价格是谁定的?听证会走了过场没?依据是什么?社科院的报告没少打脸:很多名山景区,门票收入中直接用于资源保护比如垃圾清运、植被修复的比例,少得可怜,常常不足20%。那钱的大头去哪了?养着庞大的管理团队(里面少不了关系户)、支付高昂的行政开销,甚至去填过去盲目开发(比如乱建酒店、索道)欠下的巨额债务。
翻译成人话就是:你买的每一张高价门票,主要可能不是在“保护自然”,而是在 “养活一个臃肿的机构” 和 “为以前的乱开发擦屁股” 。这是把全民的公共资源,变成了少数人的“提款机”。这就像小区物业,收着巨额物业费,说是修电梯维护绿地,结果你发现钱都拿去给物业公司发高额工资、搞豪华团建了。业主能不恼火吗?
李元纮的故事最讽刺的点就在这儿:哪怕他本人是个清官,只要他开启的这个“收费-管理”模式缺乏透明和监督,最终也难逃异化的命运。今天的很多景区收费,同样陷入了这种“路径依赖”:凭借管理权,把大自然赋予全民的礼物,变成一门说不清道不明的生意。
它传递了一个非常糟糕的信号:好山好水不再是人民共享的公共品,而是可以随意定价、坐地起价的商品。这种“圈地收费”,和一千多年前子午道上的那个关卡,骨子里是相通的。如果他们能把月亮围起来,你赏月还得给钱。如果能把太阳围起来,只要白天就得给钱。
美丽的绿水青山,是祖宗留给全体人民的,不该被关在“高价门票”的围墙里。我们真正期待的,是它能真正成为全民都能享受的“金山银山”,而不是少数利益群体的“私有提款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