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韩国人滚出张家界?
”黑衣男一把扯掉导游旗那一刻,周围中国游客的手机先亮了,而不是手。
三天后,韩国旅行团退订量涨15%,当地卖泡菜年糕的老板娘先哭了——她去年靠韩国客人刚给儿子凑齐大学学费。
别急着骂黑衣男“一颗老鼠屎”。
扒一下就会发现,他铺子开在武陵源门口,专做泡菜生意,疫情三年差点倒闭,今年刚盼来韩国团,结果隔壁新开的网红奶茶店把客流全吸走。
怒火憋久了,看见太极旗就炸,本质是流量焦虑找了个“爱国”出口。
爱国成了最便宜的情绪出口,也是最贵的经济账单。
韩国领队被拦的视频传回本土,JTBC没剪一刀,原声播出那句“Chinese out”误译,弹幕瞬间刷屏“张家界危险”。
韩国最大旅行社哈拿多乐连夜把“张家界”从首页轮播撤下,换成日本福冈。
别小看这个按钮,一点,十二万韩国游客的五千块人均消费直接改道,张家界损失六个亿,比黑衣男铺子十年营业额都多。
文旅局反应算快:双语提示牌、文明督导员、首尔推介会,三板斧连夜上马。
可导游圈的老李撇嘴:“牌子能挡住情绪?
得让钱包教育。
”他带韩团十年,总结出“三句半”保命口诀:见面先夸韩剧,上车送辣条,购物喊“欧巴打折啦”,半句是“绝不碰历史”。
听起来滑头,却真管用——老李的团零纠纷,小费翻倍。
说白了,客人要的是尊重感,不是政治课。
更扎心的是,韩国年轻人已经用“张家界”当滤镜打卡,TikTok上#zhangjiajiechallenge 播放量破两千万。
他们爬完玻璃桥,晚上回酒店看《鬼怪》重播,第二天买面膜买茶颜悦色,顺手给爸妈报下个团。
一条完整产业链被一句“滚”拦腰砍断,黑衣男铺子前冷清得能拍鬼片,对面卖人参的朝鲜族大姐却偷偷乐——她的客人从韩国直飞延吉,绕开湖南,生意照做。
事情闹大后,韩国领事馆没掀桌子,只递了句话:“希望中国朋友一样爱我们的导游。
”翻译过来:想赚韩元,先学会把导游当人。
这话刺耳,却实在。
去年泰国普吉岛船难,韩国游客死伤,泰政府第一时间给韩籍导游发慰问金,现场直播,热搜爆了,韩国团照去不误。
对比之下,张家界送了一面“文明景区”锦旗,韩网吐槽:不如送优惠券。
最惨的是当地学生。
张家界学院韩语系大三的妹子本来签了韩国实习团,现在被通知“暂缓”,宿舍群直接炸锅:“我们学三年韩语,难道去东北卖烤冷面?
”情绪背后是真金白银:往年韩语专业就业率98%,今年目测砍半。
黑衣男一句话,砸掉的不只是六亿旅游收入,还有一群年轻人的未来。
怎么收场?
有人提议设“旅游黑名单”,可高铁黑名单都拦不住霸座,景区黑名单就能吓退情绪?
老李给出土办法:让韩国导游考中文段子,中国导游学韩语rap,互相抄作业,吵不起来。
听着像玩笑,却暗合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文化共情”项目——先让双方笑起来,再谈赚钱。
毕竟,没人跟钱过不去,除非钱先跟别人走了。
最新消息,黑衣男铺子挂出“转租”条,门口贴着打印纸:“本人已深刻反省,请勿网暴家人。
”下一秒,被路过的大爷撕下垫垃圾桶。
大爷甩一句:“早干嘛去了?
六个亿啊,够给全市换新能源公交了。
”骂完顺手把刚买的韩国泡菜扔进桶,汤汁溅了一地,像给这场闹剧画了个省略号——故事没完,只是没人再为一句情绪买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