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广州市人民公园104岁了!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满载着老广的记忆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走进
这座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公园吧
半册广州近代史
人民公园位于广州城市近代中轴线,是广州市政府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公园,被誉为“广州第一公园”,同时也是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从隋唐至明清,公园所在地作为省级政府用地已有千年历史。
1918年,孙中山提出“花园都市”理念,倡议将此处辟为公园。同年,广州市市政公所成立,设公园成为当时五大施政事项之一,并“择定旧抚署为第一公园”。
1921年10月12日,“市立第一公园”举行了隆重的开园典礼,市民到者二十万人,昔日的官邸园林开始走向寻常百姓。建筑师杨锡宗借鉴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和艺术手法,采用中轴对称的几何图案式布局,营造简洁、明朗、华丽的园林空间。
1926年,公园更名为“中央公园”,1966年定名“人民公园”沿用至今。
图示:曾经的中央公园(1956年,上,图/越秀区国家档案馆)与现在的人民公园(下,图/胡瀛斌)
民国时期,人民公园是重要的文化与政治活动场所,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1923年8月12日,公园公布了游览规则,这是中国首个成文的公园管理规章,标志着现代公园管理制度的开端。近代思想家康有为曾从意大利购回狮身人面白石雕像陈列园中,成为一段文化交流的掌故。
1924年3月8日,公园举办了中国近代首个大型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吸引各界广泛参与。
1925年,广东省政府在此举行宣誓就职仪式。
1929年,广州第一家广播电台——广州市播音台在这里正式开播,率先以无线电波传递粤韵金曲……
今日的人民公园
占地面积6.1公顷
依旧保持意式庭园格局
设施完善
从1978年起,公园每年举办菊展、迎春花会和中秋灯会,成为市民休闲文化地。
1978年广州人民公园中秋灯展卡片
1999年,人民公园成为了广州市第一个免费公园。2023年,历史文化厅开放,全景式展示人民公园的百年历史。
展厅每日开放时间为上午9:30-11:30,下午2:30-4:30(逢周一暂停开放)。
它已经成为街坊邻里的
休闲娱乐场所
装载了广州的社会百态
人民公园驿站内配备了桌椅、空调、饮水机、微波炉、充电宝、应急药箱等设施和物品,成为户外劳动者休憩、饮食、交流的温馨港湾。
2023年“相约音乐亭 越章颂文明”暑期乐缤纷活动
四季风景美如画
在人民公园
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
每一个季节
都有独属这个时节的美丽
春天
玉兰在枝丫上盛放
明媚的紫红
点缀了花城的春色
夏、秋两季
园内绿树成荫
追一场橘色的日落
等金灿灿的光
为公园铺上一层柔软的纱
冬天
公园南门附近的枫树披上“红装”
沉稳的“美拉德”风格恰似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开启生态科普之旅
2024年11月,人民公园成功建设“穿越百年”历史生态科普宣教点,推出科普游玩指南。从踏入西北门开始,你将一步步见识历史与自然的完美交融,快来一起踏上奇妙的科普旅程吧!
点击图片查看此前报道
AR历史地景
走进园区,你会发现户外藏着7个神奇的AR场景!它们运用空间识别与定位技术,把三维虚拟场景和真实世界巧妙融合。只需轻轻一扫,一幅幅历史景象生动再现,仿佛穿越时空,与过去来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
AR复原画面
13个文物本体与6座雕塑
藏在公园内的13个文物本体和6座雕塑,生动地讲述着不同时代的艺术传奇。每一次凝望,犹如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多元化生态环境
踏上这条奇妙的游径,就如同翻开一本自然探险的生动日记!沿途,你将遇见14棵古树,它们身姿挺拔,傲然屹立。
除此之外,可爱的小鸟是路途中随机刷新的“彩蛋”。它们或栖息在树枝上,或跳跃于树丛间,悠然自得。
红嘴蓝鹊
斑头鸺鹠
气象站
在公园的西南角,有一个气象站。它就像一个“全能小侦探”,时刻盯着园内的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连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要素都逃不过它的眼睛。它还能为树木保育工作提供精准的数据报告。
广州城市原点标志
广州城市原点标志坐落于公园南广场。原点标志的灵感来源于南越王墓出土的“龙凤玉佩”和“羽人驾舟”浮雕图案。驻足欣赏,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全民运动氛围拉满
人民公园
场地开阔,植被覆盖率高
是不少街坊的运动好去处
散步、打羽毛球、踢毽子、
练太极、跳广场舞
……
随处可见市民运动的身影
图/胡瀛斌
十五运会脚步渐近
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
也慕名“来到”生机勃勃的人民公园
与市民同享运动的乐趣
不知道各位街坊
有没有偶遇它们呢?
关于人民公园
你有哪些回忆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来 源:“广州市人民公园”微信公众号、“广州越秀发布”往期
部分摄影:钟涌、李文博、欧广傑、董俊毅、强薇
编辑:陈紫泳
校对:蔡伟英、龚湘怡
责编:蒋锦彤
编审:詹苹苹
签发:刘荣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