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荆州旅游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91.6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长25.41%;实现旅游总收入65.3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中A级旅游景区就接待游客215.68万人次,同比增长56.04%。
这个放在全国内都十分出彩的数据,让周边旅游实力雄厚的众兄弟城市都不得不佩服。广大市民的激情也被点燃了,都在为这座城市欣欣向荣的点滴进步而欣喜。
然而,网络上也出现了些偏执的声音,在误导着人们大的视听。比如有人居然抛出了“荆州靠一已之力把湖北工业强市沙市消灭了,从此种棉花,养甲鱼成了湖北的优秀的农业大市。为荆州点赞。”的无稽之谈。
其核心为沙市"衰落"源于地市合并的陈词滥调。显然,这种论调已经没有了市场,文章后面的评论跟帖,90%都是在批判作者的陈词滥调是“还生活在梦中”“一根筋的想法”。
的确,在绝大多荆州市民看来,轻舟早已过万重山,沙市“衰落”源于地市合并几不符合事实,更对当下荆州欣欣向荣的复苏毫无裨益,这种陈词滥调当休矣!
01 沙市辉煌:曾是湖北一颗璀璨明珠
沙市,作为江汉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曾是湖北省内除武汉外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享有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多项殊荣。
在中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中,沙市就被日本人作为开埠城市发展商贸业。从此,沙市得到了长足发展,迅速成为湖北繁盛之城,有“小汉口”之誉。
新中国成立后,沙市发展更为迅猛。它在湖北省的位置,就像上海在全国一样重要。沙市能有如此地位,主要得益于建国初期国家在沙市大量投资办厂,将这里打造成了棉纺织基地、“三线建设”重点城市。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沙市轻工业发展达到鼎盛,从这里诞生的名牌产品数不胜数。
曾经风光无限的“活力28,沙市日化”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全中国人一夜之间都知道了湖北沙市。而如今,走在沙市解放路,老建筑仍在向游客讲述着这里作为江汉平原第一商埠的骄傲。这也难怪那时候的沙市,被称为“明星城”,那时候的沙市人,有着天生的优越感。
02 地市合并:荆沙市的短暂过渡
1994年,一个重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改变了荆州和沙市的命运轨迹。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合并设立荆沙市。同一年,潜江、仙桃、天门三市划出为省辖市。
原本管辖12个县的大荆州,失去了六个县,且多是面积和人口较大的县,几乎丢掉了近一半的区域和资源。这个时候,再称“大荆州”显然不合适,从此“大荆州” 的称谓正式走入历史。
“荆沙市”这一名称的诞生,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一是人们习惯性的命名思维作祟,当时国内多地合并时,常用两地名字各取一个字组合成新名称。二是当时荆州和沙市居民之间的地域认同感较强。两地虽然毗邻,但界限清晰,合并时若单方面保留其中一方名称,必然引起另一方的不满和抗拒。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荆沙市”这一名称的陌生感和不适感逐渐显现,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命名的不合理。1996年,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市政府驻沙市区。
03 衰落真相:多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
上世纪80年代末,沙市除活力28外,荆江牌保温瓶、沙松冰箱和鸳鸯牌床单,构成了沙市享誉全国的四大品牌,沙市一度成为国内颇负盛名的轻工业基地。然而,步入90年代中期,几乎是一夜之间,沙市的四大轻工业品牌集体衰落。
许多人把沙市的衰落简单归结为荆沙合并,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实际上,沙市的衰落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沙市轻工业的辉煌,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诞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市场相对稀缺的年代。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终结和沿海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在国有体制背景下的沙市轻工业,面临空前的市场竞争压力。
原荆州市发改委的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坦言:当时,我们国有企业改制比别的地方要慢半拍,使一些国有企业丧失了改制发展的最佳时期。另一个客观因素则是荆州地区的防汛压力。特别是1998年之后,都认为荆州是一个很容易被洪水淹没的地方。在荆州投资工业,特别是投资大项目不放心。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荆州一直缺少重工业和大项目落户。
在这位老领导看来,即使没有地市合并,沙市的轻工业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就拿活力28来说,合并前该企业就因为竞争不过宝洁等外资洗化企业,而开始走下坡路,终因入不敷出把品牌售卖给外资企业,黯然出局。而沙市的那些老牌国有纺织企业,也因为设备老化、包袱沉重,无法与外地民营纺织企业相抗衡,不得不关停、破产。
这与武汉等大城市形成鲜明对比——它们凭借资源、政策等优势,其工业经济并没有被市场大潮所吞没。
04 产业新生:沙市跻身全国四大“百强”榜单
如今,荆州早已找到了工业兴市的复兴之路。作为曾经是全国著名的轻纺工业基地的沙市。如今,更是全国闻名的童装基地。全国每八件婴童装,就有一件出产于这里。
近年来,荆州抢抓沿海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机遇,狠抓招商引资和“回归”工程,招引一批补链项目,已形成金安、德永盛、红叶、浩宇、富春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新型工业化背景下,荆州纺织服装正在朝着500亿级的现代产业阔步前进。
今日的美的冰箱,早已建成世界5G灯塔工厂,每十五秒钟就下线一台。白色家电产业,更是朝千亿级产业进军,其规模与产值,是当初沙松冰箱遥遥不可企及。
如今的沙市,早已成为了荆州商贸发达,经济实力强劲的核心区域。2024年全国千强镇,荆州6个沙市区就占4个;2025 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布,荆州沙市区第四次同时拿下 “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绿色发展百强区”“投资潜力百强区” 三大荣誉,更再度斩获 “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 称号,四项大奖在手,实力确实不是盖的,让人刮目相看!
05文化自信:古城焕发新生机
除了工业的复兴,荆州的文旅产业也正焕发勃勃生机。今年“双节”期间,千年古城荆州,首次四门齐开,游客量呈井喷式增长:荆州区单日客流激增290%,沙市区五一路仅15平方米的“阳台剧场”吸引20万观众,全市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15.68万人次,同比增长56.04%。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旅盛宴,让荆州以崭新姿态惊艳全国!
初秋的荆州,满城桂香,全城沸腾。从东门护城河的屈原泛舟寻古,到北门三国光影的甲胄迎宾;从南门非遗市集的烟火治愈,到西门编钟探秘的亲子欢颜——四座城门以文化为轴,将千年荆州的故事娓娓道来。
在沙市区解放路与五一路街区,“烟火气”扑面而来,烤串、火锅、米粉、凉虾……各类美食琳琅满目,满满的“沙市味道”。街区在节日前夕刚刚完成提档升级,以“20世纪80年代复古风”惊艳亮相,氛围感拉满。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经历过片刻的低谷之后,早已挺首昂胸地书写新的传奇。
800里荆江,滚滚向前。昔日的沙市内河港,已经通江大海,开通国际航线,直航日韩。沙市机场通达全国26座城市。
轻舟已过万重山,沙市早已和荆州水乳交融在一起,向着GDP100强、5000亿级城市进发。
一句话:沙市成为了荆州,荆州也成就了沙市。让那些陈词滥调随风去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