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发现,尤其是这几年,大家伙儿出去玩的路子,那真是越来越让人琢磨不透了。以前吧,一到节假日,朋友圈里刷刷都是“人山人海”、“打卡到此一游”,恨不得把所有热门景点都跑个遍,生怕自己错过了什么。
可现在呢?你再看看,同样是八天长假,全国人民流动起来的架势依旧是气势如虹,24.32亿人次在路上,其中8.88亿人次是纯粹出去撒欢儿的。这数字看着是挺猛,可仔细一瞧,大家伙儿的玩法、目的地选择,还有那旅行的心态,全都变了!
要说引领这股潮流的,那必须是咱年轻人。美团旅行的数据可是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机票火车票订单里,20到30岁这帮人直接占了半壁江山。他们不满足于家门口的公园散散步,或者在城市里随随便便走走拍拍,那眼界,那格局,直接奔向了“诗和远方”。
你可能会说,那北京、上海这些老牌热门城市,还不是照样人头攒动?没错,但你有没有注意到,新疆、西藏这些过去被认为是“远方中的远方”的地方,现在可真是热得发烫!航班管家的数据就跟我们讲了个真事儿:国庆期间,飞新疆、西藏、甘肃的航班,日均增长那叫一个“噌噌噌”,分别涨了17.7%、9.1%和6.0%。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说明大家伙儿真的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更广阔、更原生态的地方。
不光是国内,出国玩也是一样。日本、韩国、泰国这“老三样”依然受欢迎,尤其是日本,一些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市,酒店预订量直接飙升了200%以上。想想那些动漫迷们,为了心中的“圣地”,千里迢迢跑到神奈川县镰仓市去“巡礼”,以前冷清得都能听到回音的“镰仓高校前1号平交道”,现在拍照都得排队,这人气,简直了!
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沙特阿拉伯、埃及、冰岛这些听起来就带着神秘色彩的国度,竟然也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携程的数据也证实了这点,去冰岛、挪威的欧洲游订单,同比直接翻倍!这届年轻人,是真敢探索,也真会玩出新花样!
还记得以前流行的“特种兵式旅游”吗?两天一夜玩遍N个城市,每个景点拍个照就算“来过”,然后马不停蹄赶往下一个。那样的日子,估计很多人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累。现在呢?大家伙儿追求的是什么?是舒适、是深度、是沉浸式的体验。
咱就拿北京姑娘余玥举个例子。她和老同学在成都碰头后,没有去宽窄巷子,没有去杜甫草堂,而是直奔川西党岭,玩了三天高原徒步。虽然高反让她没能全程走下来,但她却发现,党岭村和通往葫芦海的路上一路都是游客,装备虽然五花八门,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享受。余玥说了句特别到位的话:“旅游嘛,重要的是心态松弛,想躺就躺,想冲就冲。”
这“松弛感”可不是一句空话,它已经渗透到了旅行的方方面面。有个词叫“Staycation”,翻译过来就是“宅度假”。同程旅行的数据特别有意思:假期连住两天以上的国内酒店预订量,同比飙升了52%!
就连出国玩也是一样,韩国济州岛、泰国清迈这些海滨度假胜地,酒店入住时长都增加了10%左右。这说明什么?大家宁愿把大把时间花在度假酒店里,享受那份慵懒和放松,也不愿意把行程塞得满满当当,把自己累成狗。这种从“打卡狂魔”到“松弛躺平”的转变,折射出的是对旅行本质的回归,旅行是为了放松和享受,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过去,很多人旅游都是冲着那些5A景区去的,觉得那里名气大、设施全。可现在呢?大家对旅游目的地的筛选那叫一个严格,不再盲目追求那些光鲜亮丽的招牌,而是更看重实际的体验。
江苏的李言和同事带着娃出去玩,他们特意避开了西湖这种人山人海的热门地,选择了浙江安吉和杭州萧山的森泊水乐园。为什么?就是为了避开人流高峰,图个轻松自在,让孩子玩得开心。
小红书上博主“鸡蛋里挑骨头”的经历,也特别能说明问题。他在广西的都安瑶族自治县玩得那叫一个尽兴,那里的地下河、水上项目,价格合理,人又少,体验感直接拉满。可他转头去了柳州的5A景区程阳八寨,却大失所望,觉得可玩可体验的东西太少,甚至连当地的茶馆老板都忍不住感慨,游客越来越少了。这不就说明,即便是5A景区,如果内容不够给力,也一样留不住人吗?
所以,现在的人,是真的愿意为“优质体验”买单。就像去冰岛的高小河,她说上个厕所都要花小20块钱,但人家厕所干净暖和,她觉得这钱花得值!
这反映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消费观念:我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我来过”、“我拥有”,而是更看重“我体验得怎么样”、“我感受到了什么”。从追求“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这是一种深刻的转变,也是一种消费升级的必然。
旅游研究院的研究员韩元军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伙儿现在喜欢长线游,追求高品质体验,这本质上就是旅游消费升级的表现。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假期的时长增加了,交通也越来越便捷,这给长线游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现在的游客出行经验丰富,那些常规的短途线路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了,他们对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差异化要求越来越高。
一旅行集团的创始人魏长仁也说得好,中国人现在出国玩,已经摆脱了那种“炫耀式”的阶段,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预算来选择目的地。这对于咱们的文旅企业来说,可就不是个小挑战了:你还能像以前那样,把几个景点拼凑一下就当成一个产品卖吗?显然不行了。未来,谁能提供更多更好、能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所以说,旅游市场这股风向,是真的变了。它不再是简单的“去哪儿玩”,而是变成了“怎么玩得开心”、“怎么玩得有意义”。那些只知道“圈地收费”的景区,那些只知道“复制粘贴”的旅游产品,未来恐怕要举步维艰。
只有那些真正懂得游客心声,愿意创新求变,能够提供高品质、个性化体验的文旅企业和目的地,才能在这场变革中站稳脚跟,给咱们带来更多精彩的旅行体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