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曲阜市文旅市场洋溢着一派安全有序、欢乐祥和的景象。国庆前举办的国际孔子文化节发挥引领作用,各类文化活动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交织共生,为八方游客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也展现出曲阜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漫步在节日中的曲阜,处处可见游客探访古迹、体验非遗、夜赏美景的身影。
三孔景区晨钟暮鼓的开城仪式庄重典雅,孔府里的皮影戏表演妙趣横生,万仞宫墙的光影秀以创新科技手段激活历史,引得游客连连赞叹;尼山圣境推出敬师礼、手读论语等活动,让游客从游览式旅行走向沉浸式旅行,在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儒家智慧。来自河南洛阳的初中生王颂在体验“做一天孔子的学生”后感叹道:“走进孔子的‘课堂’,完成有趣的研学任务,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金声玉振》演出场场爆满,传统礼乐与现代舞台艺术相得益彰。蓼河古街的绣球招婿、鱼灯巡游等民俗展演,与石门山花集市、鲁源村金龙巡游等活动相互呼应,共同绘就了一幅“全域联动、古今交融”的生动画卷。
文旅市场的火热,根植于文化节的持续引领与业态的深度创新,以国际孔子文化节为核心的系列活动,不仅提前预热了文旅市场,更通过六大研学线路串联起三十处文旅地标,推动儒家文化从典籍走入生活。在此框架下,业态创新成为关键支撑。以尼山圣境为例,其通过系统化构建导学、展演与科技体验项目,使历史中的孔子文化走出典籍,成为可感知、可互动的当代生活体验。这一创新路径获得市场积极回应,据统计,今年前八个月,曲阜市累计接待研学游客已达172万人次,整体延续稳定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创新体验从日常延伸至佳节,尼山圣境的中秋拜月仪式、鲁源村“中秋奇妙夜”的鱼灯巡游与火舞钢花,将非遗民俗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体验;孔子博物馆的月饼制作、绢花手作等社教活动,让游客在互动中深化对传统节俗的理解。这些创新实践,让游客从“观景”变成“入景”,既彰显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也体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之道。
精彩纷呈的活动背后,细致入微的服务保障为文旅体验增添了温暖的底色。曲阜市提前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停车场,提前释放车位1.5万余个,并组织2000余人次志愿者设立固定服务点与流动岗。在三孔景区入口的志愿服务岗上,大学生志愿者王静正耐心地为老年游客解答游览疑问。“这个假期我每天能帮助上百名游客,虽然做的都是引路、找回失物等小事情,但每次听到游客说‘谢谢’,‘曲阜人真热情’,就觉得特别有价值,感觉自己也为圣城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雨中搀扶老人、合力推车脱困、快速寻回游客遗失物品等暖心故事频现,志愿者与工作人员用行动诠释了“好客山东”的服务精神。此外,“码上游曲阜”智慧文旅平台的上线,实现了“一机在手,畅游曲阜”,配合景区内全面推广的“线上导游”系统,进一步优化了游览体验,让游客在徜徉历史长河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现代服务的便捷与温度。
这个假期,曲阜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业态的创新与服务的优化,成功将厚重历史转化为可亲近、可感知、可共情的当代旅程。这一系列实践,正是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注脚,不仅丰富了游客的获得感,也为文旅融合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注入了持久动力。展望未来,曲阜市文旅局长孔凡波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强文化‘两创’,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提供更优质、更深刻的文化旅游体验。”这一承诺预示着曲阜市将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持续探索,让中华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大众新闻记者 孟一 通讯员 夏明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