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君山观潮》,传播枣庄好声音,汇聚枣庄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李婷婷
10月4日的枣庄市民中心体育场,细雨未熄荧光之热,2.6万观众冒雨坚守,与庞龙、希林娜依·高、张靓颖等艺人共赴“星耀枣庄”之约。当全场齐唱《映山红》的歌声穿透雨幕,当高进在舞台上点赞铁道游击队精神、张靓颖分享“误乘公交夜游薛城”的趣事,这场“雨与火的交响”早已超越单纯的音乐狂欢——它既是枣庄市民文化热情的集中释放,更是这座资源型城市以演艺经济为支点,撬动文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一场演唱会背后的市场活力
演艺经济的核心是“有人愿看、有人消费”,枣庄用数据与场景给出了有力回应。此次星耀枣庄演唱会不仅创下26956人的入场纪录,更打破了天气对文化活动的限制——从挥舞荧光棒的青少年,到跟着庞龙唱《两只蝴蝶》的“青春一代”,再到共鸣红歌的中老年观众,全年龄段覆盖的消费群体,印证了枣庄文体市场的巨大潜力。
这种热情并非偶然。2024年以来,枣庄多次举办中小型演艺活动,“观演”逐渐成为市民日常消费的新选择。正如带着孩子观演的刘女士所说:“虽然下雨不方便,但能听到这么好听的歌特别值。”而艺人主动提及枣庄红色文化与辣子鸡美食时,大学生王同学的自豪更道出关键——演艺活动已成为连接本土文化与大众情感的纽带,让“看演出”升级为“认同城市”的精神消费。
政策、运营与市场的三重支撑
枣庄能接住演艺经济的“热度”,源于提前布局的三重核心优势,三者协同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坚实底座。
政策明确“航向”。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期,枣庄将演艺经济纳入顶层设计,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演艺赛事经济”,不仅出台专项实施意见,更设立600万元扶持资金,为优质活动提供直接补助。这种“从规划到资金”的全链条支持,让市场主体有了稳定预期,也为演艺活动落地扫清了障碍。
运营夯实 “底气”。从硬件来看,枣庄市民中心体育场等场馆已具备承接万人级活动的能力;从软实力来看,此次雨中演唱会更展现了成熟的统筹能力——5G信号全程畅通、18个部门联动保障、赛后免费接驳便民,网友“细节拉满”的评价,正是对其运营实力的最佳认可。
市场提供“动力”。全年龄段消费群体的形成,让枣庄演艺市场告别“小众狂欢”,走向“大众参与”。无论是情怀驱动的中年观众,还是关注本土文化的青年群体,不同需求叠加成稳定的消费基础,也让枣庄成为演艺机构眼中“值得深耕”的潜力市场。
短期拉动经济,长期重塑城市
演艺经济对枣庄的价值,早已超越“一场活动赚一笔钱”的短期效应,呈现出“经济+文化”的双重红利。
在经济层面,演唱会带来的“溢出效应”立竿见影。2024星耀枣庄演唱会吸引近3万人到场观看,票房和赞助收入超1000万元,住宿餐饮消费较平日增长37%,直接拉动“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收入约3200万元,糁汤、菜煎饼等特色小吃更因“演唱会打卡热”成为网红单品,形成“一场演出带火一片消费”的良性循环。
在文化层面,演艺活动正在改写外界对枣庄的认知。过去提起枣庄,人们多想到“煤城”;如今,从艺人主动聊起的铁道游击队故事,到观众自发传播的观演体验,“文化活力之城”的新标签逐渐清晰。这种形象转变,不仅能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更能为城市吸引人才、招商引资营造良好氛围,为转型注入长期动能。
从“单次爆红”到“常态繁荣”的破局点
要让演艺经济真正成为枣庄转型的“新名片”,还需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三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优化“演艺+文旅”融合链条。当前演唱会与本地景区联动不足,可设计“台儿庄古城+演唱会”“微山湖+演艺”的精品线路,推出联票优惠,让观众“白天游景区、晚上看演出”,延长消费周期,把“观演客”转化为“旅游客”。
其次,培育本土演艺IP。过度依赖外部艺人易导致“活动一结束,热度就消退”,可深挖铁道游击队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打造原创舞台剧、实景演出等本土IP,参考洛阳“唐宫夜宴”的成功经验,形成“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竞争力,让枣庄不仅“能办演出”,更“有自己的演出”。
最后,建立专业人才队伍。演艺经济的长期发展离不开策划、运营、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可联合本地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方向,或引进外部专业团队开展培训,为产业发展储备“新鲜血液”,避免因人才短缺制约发展规模。
当2.6万观众的歌声在雨幕中落下,枣庄演艺经济的故事才刚刚开篇。这场雨中的星光盛宴,不仅验证了枣庄的市场潜力与运营能力,更照亮了一条“以文化激活转型”的新路径。未来,随着政策、产业、人才的深度协同,枣庄完全有能力让“星光璀璨”变为“常态繁荣”,让演艺经济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枣庄样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