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的榆林市处在陕北地区最北部的地方,它的位置很独特,是好几个省交汇的重要地点,往北和内蒙古挨着,往南到黄土高原,东边对着山西,西边靠近宁夏,西北方向通往甘肃,它成了多个省份交通网络的关键汇集地,也是华北和西北两地联系的关节点。
从面积上看,榆林超过四点三万平方千米,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榆林地形也与众不同,古长城把全市一分为二:北部地区多是风沙为主形成的草滩地貌,南部则主要是黄土丘陵沟壑交错的地方。这种独特地形,既表现自然的多种样态,又给农业、区域发展赋予很多用途。
榆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称作上郡,到现在被称为塞上的明珠,名称变化虽然多样,但是依然有着深刻的含义。作为军事战略中的重要节点,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在边疆地区交汇时,榆林留下了很深的痕迹。目前此地已晋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以及城市发展轨迹也越发独具特色了。
从行政划分上来说,榆林市有两区、一市、九县组成,地域辽阔,并且各地区的文化经济各有不同。交通网络不断优化之时,榆林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黄河沿线“几”字形中心地带所带来的战略地位,在此背景下变得愈发重要。
在中国的西部开发,一带一路倡议下,榆林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位置而成为重要的节点城市。榆林被纳入呼包鄂榆城市群之后,就不再是边缘地带,而是变成了区域中心位置,这种从边界到中心的转变,给城市发展也打开了新的道路。
经济上榆林发展速度很快。到2024年的时候,榆林市GDP会达到7548.68亿元,在陕西排第二位、。这样的成绩不只是体现经济上的实力,也是显示多样产业结构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丰富的能源资源构成榆林主要的竞争优势之一,其煤炭储藏量丰富并且还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及岩盐等自然资源,在中国能源战略布局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榆林在创新技术和产业升级推动能源化工行业朝高精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
农业发展上,榆林的特色农产品开始得到市场认同,肉羊、马铃薯、山地苹果、沙地蔬菜这些农作物有着突出的区域特征,也打出了名声。农业与工业共同发展的方式给榆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多种可能。
除了能源和农业之外,榆林的非能源工业增速也十分亮眼,超过了传统能源工业的增长速度,正在慢慢形成起更为平衡的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这样新的增长点使榆林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资源型城市。
交通建设投入极大优化了榆林的区域连接情况,公路、铁路再加上航空形成了全面性的交通网络系统,这给城市融合进入全国性交通网络搭建了一条平坦的道路通道。而因为多条铁路干线在此汇集,榆林就成了西北的铁路枢纽之一。动车、高铁以及国铁干线相联使资源流动及人员交流更为方便。
公路系统,榆林已形成“四纵四横一环”的网络架构,总里程在陕西省位居第一。航空,榆林榆阳机场属于陕西第二大的航空港,而且开通了飞往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给人口流动带来方便的条件。
教育是榆林发展的重要支撑,榆林学院属于地方本科高校,它给予了诸多不同类型人才培育机遇,并且以其能源化工方向为特征,向城市输出了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将要被升格成榆林大学的计划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个城市的教育水平。
丰富的历史遗存也让榆林充满魅力,4300年前的石峁遗址是中国发现的最大史前城址,匈奴统万城是古代历史的一处遗迹,长城沿线上的镇北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突出榆林的历史。
这里自然风光也是美不胜收,红碱淖辽阔的水面,龙州丹霞地质奇观,无定河湿地生态多样性等都在这里等着游客去体验。而红碱淖是沙地生态成果的鲜活体现,也是全国罕见的大型淡水湖。
文化方面陕北民歌,剪纸,榆林小曲具有地方特色,这些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佳作典范,成为榆林吸引游客的主要要素。
未来规划方向上榆林的重心在能源化工以及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文旅项目上面,这座城市既有着厚重的历史又具有现代化产业的特征,能够兼容并蓄地发展着。从边陲小镇蜕变成为西北的区域中心,榆林正持续着它的改变,在探寻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榆林的故事,不止是历史故事、资源故事、产业故事,它是如何紧紧抓住优势,向内挖掘潜力,向外寻找机会。以后它会变成西北地区乃至国家层面很多地方的领导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