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雨琦(重庆大学)
“凭票根享景区折扣”“打卡电影取景地”“解锁同款美食文创”……今年国庆档,电影消费不再局限于银幕前的两小时,重庆洪崖洞因《刺杀小说家2》成文旅热点,福建泉州借《浪浪人生》引客量激增。这场“电影+”的消费热潮,虽彰显产业活力,却也暴露出融合发展的深层问题。(10月8日 央视新闻)
令人遗憾的是,“电影+”的表面热闹下,不少项目已显露出“昙花一现”的疲态。部分城市跟风推出“电影同款打卡点”,仅简单复刻影片场景,缺乏地域文化内核,假期一过便门可罗雀;更有IP衍生品同质化严重,如《浪浪人生》带火泉州旅游,却难寻与之匹配的特色文创,游客“想消费却无物可买”。该现象屡见不鲜,引发广泛关注,其核心直指“电影+”融合模式下的质量与可持续性问题。
究其原因,此类现象的出现的本质是文化价值与商业利益、短期热度与长期发展之间的失衡。故而此事件更成为值得深思的产业命题——当流量狂欢盖过文化深耕,“电影+”新模式该如何避免沦为“一次性消费”?
进一步剖析“电影+”融合不深的根源,归根结底是流量思维对产业逻辑的扭曲,是短期利益驱动下对文化价值的忽视。于市场主体而言,短期流量思维主导经营决策,多数商家急于借电影热度“赚快钱”,不愿投入精力挖掘电影与地方文化的深层关联,如泉州的海洋文化能与《浪浪人生》的渔港故事联动,却仅沦为简单的“背景板”;重庆的“立体魔幻”本可与《刺杀小说家2》的奇幻叙事结合,却只停留在“拍照打卡”。
但要实现从“短期热闹”到“长期红火”的跨越,破解此类困局,仅靠局部创新远远不够。商家应摒弃“赚快钱”思维,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核;平台更需完善评价机制,对过度营销、体验不佳的“电影+”项目进行标注,引导消费者理性选择。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市井繁华,恰是“电影+”的理想图景。当银幕光影真正融入城市肌理与产业生态,其催生的不仅是经济增量,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这股融合之力,终将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