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姑娘与白鲸的海洋之约
青岛极地海洋公园鲸豚保育员王紫藤讲述与海洋精灵双向奔赴的故事
一个白色精灵在碧蓝池水中划出优雅的弧线,当它轻轻亲吻女保育员的手掌时,观众席上爆发出阵阵欢呼声。10月3日下午,青岛极地海洋公园的巨型水池在灯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海上鲸豚秀》表演正迎来当天第4场演出。舞台边,身着黑白色潜水服的王紫藤的每一个手势、每一次转身都精准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而她的目光始终牢牢系在水中的白鲸身上。
这是2025年国庆假期中普通的一天,却是这位95后姑娘与这些海洋精灵相伴的第4年。当大多数人在景区排队、在高速堵车时,她正置身于青岛极地海洋公园蔚蓝的“海洋”里,履行着与白鲸的假日之约。2021年,王紫藤考取潜水证,成为青岛极地海洋公园的一名鲸豚保育员。从最初对行业的一无所知,到如今能敏锐感知每只白鲸和海豚的情绪变化,她将这份转变归结为“细心与耐心的双向奔赴”。
十一假期,海洋馆座无虚席。
从零开始 跨界结缘海洋动物
清晨6时30分,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向海岸线,王紫藤已经抵达青岛极地海洋公园的海洋馆,她当天的工作,需要从配制饵料开始。“今天有7场表演,比平时翻了一倍还要多。”王紫藤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将多春鱼、鲭鱼按照严格的比例分配,“白鲸和海豚每天的食量都要精确计算,这关系到它们的健康状况。”
这份与海洋动物的跨界之缘,始于2021年王紫藤一次偶然的求职。王紫藤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因“特别喜欢海洋动物”而应聘,并考取了潜水证,从此成为一名鲸豚保育员。
王紫藤
“刚开始家人都很担心,一个女孩子整天泡在水里,还要和这么大的动物打交道。”王紫藤回忆道,“但我第一次见到白鲸时,就被它们温和的眼神打动了。”
这个决定让她从零开始,走上了与原本职业规划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观众眼里,鲸豚保育员的工作就是与可爱的海洋动物互动、表演。但实际上,表演只占他们工作的很小一部分。“表演的话其实时间比较短,基本上就是20分钟至30分钟,其实更多的时间都是我们在照护它们的日常生活。”王紫藤介绍。喂食、池体清洁等这些观众看不到的日常工作,才是鲸豚保育员工作的主要内容。
节假日游客增多时,表演场次也从平时的3场增加到7场,鲸豚保育员的工作强度随之大增。“平时的话我们还有时间把湿重的潜水服换下来去吃饭或者做一些别的准备工作,到节假日场次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时间换潜水服了。”王紫藤说。
“早上来了,先把鲸豚一天的饵料配制完毕,放到冰箱里保存。然后我们就会穿上潜水服,一整天都不会脱下。对于旅游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假期意味着更加繁忙的工作。从入职开始,几乎所有的五一、十一假期,我都会坚守在岗位上。”王紫藤告诉记者。
面对不能陪伴家人的遗憾,王紫藤显得很豁达:“我们的工作本身就是给游客创造快乐、带来美好回忆的,所以家人也是非常支持我的工作的。”
心灵相通
与海洋精灵建立默契
与鲸豚建立默契的过程,是保育员工作中最考验耐心的,这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情感灌溉。当被问及“和一只海豚建立默契要多久”时,王紫藤没有立刻回答,她思考了一会儿,目光投向不远处的水池,仿佛在回溯与每一只海洋精灵初识的时光。“这个问题真的不太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一只海豚都像一个孩子,有着自己独特的节奏。它们有的天生好奇、性格外向,那你和它们的信任建立过程就会快一些,也许几个月就能看到明显的进展。但有的海豚初来时特别谨慎、内向,它可能会观察你很久,接受新指令、新互动的速度自然会慢一些。”
在王紫藤看来,这快与慢之间,全在于尊重与等待。她将这段关系比作“破冰”之旅,最初的阶段,她每天会花大量时间,仅仅是安静地坐在池边,让鲸豚熟悉她的存在,感知她的气场。“你不能带着急躁的目的性去靠近鲸豚,因为它们能敏锐地察觉到你的情绪。你需要做的就是让它们明白,你的出现意味着安全和陪伴,而非压力。”王紫藤说。
信任的基石,往往是通过成千上万次微小的、积极的互动累积而成。一个轻柔的抚摸,一次愉快的喂食,一句温和的鼓励,共同构成了沟通的密码。“我们从不强迫鲸豚,比如训练一个新动作,我们会把这个动作拆解成无数个细小的步骤。鲸豚们每完成一步,哪怕只是微微的、正确的姿态调整,我们都会立刻给予它们最喜欢的鱼饵或者轻柔的挠痒作为奖励。这不是驯服,而是一种基于正向反馈的对话和合作。”王紫藤告诉记者。
王紫藤训练白鲸。
经过4年的相处,王紫藤与她负责的白鲸、海豚之间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这种纽带不仅体现在表演时的默契配合,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感知。“鲸豚不光有情绪,而且还有差异,然后也能感受到我们的情绪。”王紫藤特别提到,女性保育员特有的细腻和共情能力对照顾鲸豚很有帮助,“可能是鲸豚一次不太积极的回应,或是一个眼神的变化,我们都能感受到。”
采访中,王紫藤回忆起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幕。那是在她刚入职半年时,有一天因家事导致心情特别低落。“我努力掩饰自己的情绪,像往常一样走向水池边。此时白鲸Honey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缓缓游过来,轻轻地把头靠在我的膝盖上,然后仰起头,吻了吻我的脸颊。”那一刻,王紫藤的泪水夺眶而出。“它好像在说‘我知道你难过,我在这里陪着你。’”这一温暖的瞬间,让王紫藤深刻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不是我们在照顾它们,而是我们在彼此治愈。”
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层理解,成就了舞台上令人惊叹的默契表演,也构成了一种相互治愈的特殊关系。
爱的回响
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爱护海洋
国庆假期里,表演场次增加,王紫藤和同事们经常忙得连轴转。但她笑着说:“假期里能为来我们馆的游客送上一场难忘的海洋之梦,我觉得这种辛苦付出是非常值得的。”“累吗?”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后笑着说:“身体是累的,但心是愉快的。”
王紫藤指着观众席上的孩子们说:“你看他们的眼睛,当他们第一次看到白鲸跃出水面时,那种惊喜和兴奋,会让你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国庆假期,海洋馆日均客流量超过两万人次。对于王紫藤而言,这意味着每一场表演都要保持最佳状态,因为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近距离接触白鲸。
“我们不仅仅是在表演,更是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海洋世界的窗户。”王紫藤说,“每当有小朋友在表演结束后跑来告诉我,他长大了也想保护海洋动物时,我就觉得,我们种下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
“我们的每一次表演,就像是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讲一个人与自然、人与海洋动物和谐相处的故事。孩子们发出的每一次欢呼,就是对我们这个故事最真切的回应,让我觉得每一次表演都超越了工作本身,特别有意义。”王紫藤补充道。
这份工作同样也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王紫藤表示,家里亲戚朋友带着孩子来玩,知道她是这里的鲸豚保育员后,都会觉得特别自豪。谈及未来,王紫藤的眼中闪着光,“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爱护海洋。毕竟,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 江彩雯 撰稿摄影)
责任编辑:王逸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