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来到清远清城的旅行的人,总会被这座城市无处不在的"凤"元素所吸引:驾车穿行,凤翔大道的路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漫步街巷,起凤里的青砖黛瓦藏着市井烟火;登高远眺,凤城大桥横跨北江如长虹卧波。凤凰岗、凤鸣路、凤翔小学、凤鸣戏院……这些以"凤"为名的地标,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清城的城市脉络。而"凤城"这一别称,更为这座岭南小城增添了多一层神秘韵味。
不少初来乍到的人听到"凤城"名字时,会不自觉就以为这名字是源于闻名遐迩的清远鸡,毕竟清远是国宴食材,是清远的味觉名片。但听到这说法的老清远人总会笑着纠正:这实在是个美丽的误会。清城与"凤"的羁绊,并非始于餐桌,而是源于一段流传千年的悲壮传说,以及两处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地方——凤凰台与起凤里。
这个国庆假期,珊姐姐循着清城老城的烟火气息,在南门街口找到了起凤里的入口。这条老街藏着清城的岁月密码:北宋端拱元年便已因凤凰台的存在而得名"凤凰街",明洪武十六年城隍庙建成后才更名城隍街,虽曾在1966年改称立新街,却终究在1981年恢复了古名。沿街向从前的清远工人文化宫走去,老店铺的吆喝声与行人的脚步声交织,转角处"雨花敬老家园"的慈善标语温暖醒目。这次来到,发现原来的工人文化宫建筑已没有了,但仍能辨认在雨花敬老家园前面那片高起的台地,便是传说中凤凰栖息的所在——凤凰台。从台地拾级而下,绕过一堵墙,上面的海报及介绍赫然在目:起凤里,正是解锁凤城传说的钥匙。
原来,远古之时,清远清城突发罕见洪灾,乌云如墨遮蔽天空,暴雨连下两日两夜。第一日,洪水便淹没了大半房屋,人们纷纷逃向高地或爬上屋顶;第二日,水位持续暴涨,许多房屋相继没顶,灾民们抱着断梁在水中挣扎,孩童的哭喊声与洪水的咆哮声交织,景象惨不忍睹。
住在如今起凤里的打渔青年张易,水性极好,人送诨名"潜水易"。洪水漫到自家屋顶时,他本已准备游向高地避险,却听见不远处传来老婆婆的呼救。彼时他已空腹一天,救人至第九位时早已疲乏难支,却突然瞥见水面的树丫上,一窝未长毛的小凤凰正吱吱哀鸣,洪水即将漫过巢穴。张易动了恻隐之心,拼尽最后力气游过去,小心翼翼托起凤巢,将小凤凰护送到高地上。
就在此时,一只巨大的凤凰掠过云层,在清城上空低低盘旋,焦急地寻找着幼雏。当它看到张易舍身救人、护住凤巢的身影,又望见水中挣扎的万千灾民,悲悯之心油然而生。盘旋一圈后,这只凤凰突然振翅俯冲,径直扑入汹涌洪水中。它的头颅化作了如今的三码头,双翼伸展成为上廓街与下廓街,宽厚的脊背铺展在旧县府(今城市广场附近),长长的尾羽延伸至松岗路(今清远市第二中学足球场)。
凤凰竭力隆起身躯,在洪水中构筑起生命通道。被困的人们纷纷攀爬至"凤翼"与"凤背",顺着"凤尾"抵达松树岗高地。这只伟大的凤凰在洪水中坚守了整整一夜,直到所有灾民脱险,才力竭而亡。洪水退去后,清城慢慢复苏,几个月后,一群小凤凰飞落在起凤里的合欢树上,久久不愿离去——它们既是来感念张易的救命之恩,也是来悼念牺牲的母亲。
为了纪念这段人凤互救的传奇,人们将张易居住的小巷命名为"起凤里",在原来工人文化宫前(雨花敬花家园)的高地上筑起高台,定名"凤凰台",并赋予清城"凤城"的雅号。
作为传说的物质载体,凤凰台自建成后便成为清城的文化地标。康熙年间,它被列入"清远八景",因其地势最高,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观星赏月、凭栏望江的风雅之地。老人们代代相传,无论北江洪水如何肆虐,这座高台始终未被淹没,仿佛那只凤凰的灵性仍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只可惜岁月流转,周边的拆建改造让古台风貌渐失,如今唯有台地的地势起伏,还在默默诉说着当年的荣光。
与凤凰台的沧桑不同,起凤里在时光洗礼中焕发着新的生机。这条曾见证张易义举的小巷,如今保留着完好的青砖屋墙与麻石路面,修鞋店、车缝店的老手艺人与新潮咖啡店的年轻店主和谐共处。十余家风格各异的独立文艺小店扎根于此,老物件装饰的店面与复古氛围吸引着年轻人前来打卡,让这条古巷在新旧碰撞中迸发新活力。午后阳光斜照进巷弄,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光影,坐在咖啡店门口的藤椅上,仿佛能看见千年前张易救起小凤凰的身影,与如今的闲适时光重叠交融。
如今,凤凰台的基址仍在,起凤里的烟火依旧。那些以"凤"为名的地标,从古老的凤凰岗到现代的凤城大桥,延续着千年的文化基因。当市民行走在凤翔路上,当学生走进凤翔小学,当旅人驻足起凤里的巷口,他们或许未必知晓完整的传说,却已然成为凤文化的传承者。
这次的探访,让我更清晰,清远清城的"凤",从来不是虚无缥缈的符号,而是藏在台地的泥土里,刻在古巷的砖缝中,活在市民的生活里。若游客来到清远清城,想读懂这座城市,不妨来城隍街走一走,在凤凰台凭吊怀古,到起凤里感受新旧交融。当指尖触碰到明代的青砖,当耳畔传来古巷的鸟鸣,你便会明白:凤未远去,它早已与清城共生,成为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与最温暖的灵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