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去景德镇的人,几乎都奔着一个鸡排摊去。
市中心那间不足十平方的小店前,天天排着弯弯曲曲的长队,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有人跟前后游客唠“终于见到真人了”,连本地卖瓷器的老板都笑着说“我家生意全靠鸡排哥带”。
数据更扎眼,这个国庆,景德镇旅游订单比去年多了60%,文旅局直接给卖鸡排的李俊永发了“文旅推介官”证书。
游客说“排3小时不亏”,就为了跟他唠两句,这事儿听着玄乎,其实藏着旅游圈变天的大秘密。
鸡排摊前排3小时,游客图的是啥?
成都来的雯雯排了3小时队,拿到鸡排时手都酸了,可她笑着跟鸡排哥说“我是成都的,谢谢你的鸡排”,鸡排哥抬头就说“成都也有大熊猫,欢迎来吃我做的鸡排”。
就这么一句话,雯雯觉得等得值。她跟朋友说“之前看他的视频就觉得亲切,现在见了真人,比吃鸡排还开心”。
上海的张阿姨更直接,排了俩小时队,接过鸡排就说“我就想看看你炸鸡排的样子,跟我家楼下卖早点的师傅似的,踏实”。
还有民宿老板偷偷说“今年国庆,6成客人都是冲鸡排哥来的,本来不想来景德镇,结果因为想看看他,顺便逛了陶瓷街”。
说实话,这些人不是来吃鸡排的,6块钱的鸡排,路边摊到处都有,犯不着排3小时。
他们图的是鸡排哥那股“把顾客当朋友”的劲儿:不装、不演,炸着鸡排跟你唠两句家常,问你“哪里来的”“累不累”,像邻居大哥似的。
有个游客说“他胳膊上全是烫伤,声音哑了还在炸,我看着都心疼,可他说‘没事,你们来我高兴’,就这句话,比任何景点都让人暖心”。
从卖鸡排到文旅官,他的火不是偶然
鸡排哥本名李俊永,在景德镇卖了42年鸡排,早先只有学生党来买。
今年夏天,一则“他安抚急着赶车的顾客”的视频火了,视频里他笑着说“别急别急,我给你装袋子,路上小心”,没剧本、没剪辑,就是平时跟顾客唠的样子。
网友二创、转发,一下子把他推上了热搜。
后来文旅局找他,给他发了“文旅推介官”证书,他也没当回事,还是每天凌晨起来腌鸡肉,全家齐上阵摆10个摊位。
国庆期间,他胳膊被油烫了好几个泡,声音哑得快说不出话,可还是坚持炸鸡排,“人家大老远来,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他的话更实在,比如“人生最大的成功是选对了老婆”“袋子吹走我可不认收过钱”,没有华丽的词藻,全是日常攒的“大实话”。
网友说“这才是活人,不是演出来的网红”。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火,之前就有游客专门跑景德镇拍他,就因为他“跟别人不一样”,不催单、不套路,把你当朋友。
想起之前的淄博烧烤,大学生因为爬泰山顺路去吃,觉得“老板实在,性价比高”,结果全网火了;哈尔滨冰雪节,因为喊游客“南方小土豆”,宠得大家不想走。
这些事儿跟鸡排哥的火,本质上是一个理儿:不是靠多高级的景区、多豪华的酒店,是靠“把人当人”的真诚。
小红书上他的账号有66万赞,抖音上“情绪价值”话题播放量破千亿,专家说2025年情绪消费要破2万亿。
这些数据都在说一件事:现在的游客,买的不是“东西”,是“被在乎的感觉”。你对他好一点,他就会帮你宣传;你把他当朋友,他就会帮你带流量。
结语
鸡排哥的火,哪是运气?是“真诚”撞开了旅游的门。
以前大家比谁的景区更气派、谁的酒店更豪华,现在游客要的是“有人跟我唠两句”“有人把我当朋友”。景德镇捡了个宝,其实是捡对了路子,旅游的本质,从来都是“人对人的连接”。
以后想做文旅的,别光想着建大项目,先想想怎么让游客觉得“舒服”“真实”。就像鸡排哥说的“我只是把顾客当朋友”。
就这么简单,却戳中了所有人的心。毕竟,再好看的风景,比不过一句“你来了,我高兴”。这年头,最值钱的不是硬件,是“真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