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唐骏垚 通讯员 徐超
良渚博物院二期鸟瞰效果图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供图
良渚文化大走廊将再添一座文化地标。
10月10日,良渚博物院二期设计方案正式公布。从效果图看,二期建筑更显灵动与通透。
2022年底,杭州市余杭区提出并启动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以良渚古城遗址为核心,东携运河,西望径山。良渚博物院二期是良渚文化大走廊首期“十大工程”之一,目前已启动建设。
从公布的信息来看,良渚博物院二期坐落于杭州国家版本馆西侧,北依良渚港,介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之间;占地面积约52.44亩,包含展览展示中心、社会教育中心等。
展开设计图纸,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规划建设部相关负责人着重向记者介绍了良渚博物院二期在设计上的两大“匠心”——巨型“稻谷”和古城“小舟”。
良渚博物院二期效果图(局部)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供图
先说巨型“稻谷”。
良渚文明是稻作文明,有着发达的稻作农业;良渚先民还建设了庞大的水利系统,其中竹子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河道护岸。
设计师提取了稻穗的形态,并结合本地材料竹材,生成了整座建筑的主要构件——挺拔的“树形柱”。建成后,如果站在良渚港另一侧看向良渚博物院二期,一根根巨大的、全黄色的“树形柱”,将会让人联想起“收获的稻田”。
良渚博物院二期夜景效果图(局部)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供图
再说古城“小舟”。
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9座城门中有8座水城门,城内外水系连成一体。竹筏是良渚先民最常用的出行工具。
栖身于良渚港边的良渚博物院二期,是一个长条形的线性建筑。从空中俯瞰,“长舟缓缓,悠于水上”,恰如一叶穿梭于水道上的“小舟”。
而根据考古发现,良渚港至少在良渚文化晚期就已存在,是位于良渚古城内南侧的东西向主河道,历经5000年仍完好保留至今。
建成后,这一古城“小舟”也将满载“五千年中国看良渚”的叙事,借助“良渚论坛”等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平台,航向全球。
而纵观整条良渚文化大走廊,近年来已汇集杭州国家版本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博物院、玉湖等一批文化地标,串珠成链。
据介绍,良渚博物院二期还将与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等现有展示内容形成互补,构建立体、多维、可亲近的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体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