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从来不抱怨环境、既然改变不了你,我就改变自己。现在的年轻人,活得十分通透,以后打败酒店的,不是同行,而是这些帳篷的年轻人。
五颜六色的帐篷如雨后春笋般占领了武汉长江江滩、济南黄河绿地,甚至许多城市的街头角落,里面住着的正是国庆出游的年轻人。
今年国庆黄金周,全国热门旅游城市的酒店价格再度暴涨。经济型酒店从平日的200多元涨到800多元,三星级酒店从400多元飙升至1500元,青年旅社的一个床位也要300多元。
一些知名景区附近的酒店甚至出现了从90元涨到上千元的“天价”。
面对这波“宰客式”涨价,年轻人不再乖乖买单。他们背着折叠帐篷穿梭在景区,把汽车后备箱改成临时卧室,用睡袋替代酒店床单——这波“帐篷+车内住宿”热潮,是被“酒店刺客”逼出来的无奈,更是年轻人用理性消费给市场敲响的警钟。
01 、酒店刺客的疯狂。
这个国庆,酒店价格的涨幅令人咋舌。大连一家民宿平日只要53元,国庆直接涨到589元,涨幅超过10倍;澳门的酒店从849元涨到5534元,翻了5.5倍还多。
就连最亲民的经济型酒店也没守住底线:上海一家如家酒店平日202元,国庆涨到930元;景德镇的连锁酒店从90元飙升至千元以上。
内蒙古阿尔山的民宿更夸张,9月还卖300元一晚的山景房,国庆直接挂到1500元,涨幅达4倍。
平日里300元的房间,假期变成900元时,涨的不是利润,是怨气。而怨气,是最强的供需调节机制——它让人转向替代品。帐篷,就是替代品。
02 、帐篷经济的理性算盘。
面对高昂的酒店价格,00后游客小张的逻辑代表了许多年轻人的想法:“不是住不起,是不值当”。他原本计划去阳朔旅游,查了下汉庭酒店,平日155元的房间国庆要711元,涨幅3.6倍。
最终他决定带帐篷出行:“帐篷才花199元,住三晚就省回成本,省下的钱能多吃两顿啤酒鱼”。
年轻人早已不是被动消费的“羊群”,而是主动优化生活的“算法玩家”。在算法的世界里,他们学会了反击算法——你抬价?我换品类。你涨到天花板?我干脆不进屋。
数据生动地印证了这场变革:根据携程与天猫户外联合数据,2025年“十一”露营装备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48%;同时,多个城市的中档酒店入住率却下降约25%。
03 、不仅仅是省钱,更是一种生活宣言。
帐篷热潮不仅是出于经济考量,还是年轻人对个性化、自由化旅行体验的追求。长期困于钢筋水泥的年轻人,渴望在自然中寻找治愈感。
帐篷里的“野生氛围感”成为新宠:用手机闪光灯上演“影子剧场”,在露水打湿的睡袋中调侃“晨露SPA”,将防潮垫上的打滑戏称为“人生哲理课”。
这种充满社交属性的旅行方式,在社交平台形成流量密码,吸引更多人加入。
95后年轻人的话更为直接:“不是住不起,是不值当”。他们并非拒绝消费,而是拒绝为不合理的溢价买单。
数据显示,2025年五一假期,人均旅游支出比2019年还少了两百块,大家宁愿把钱花在体验上,也不愿为虚高房价买单。
04 、消费主权的回归。
过去十年,中国中产阶层的消费逻辑经历了三次转向:从“品牌消费”到“性价比消费”,再到现在的“主权消费”。
“主权消费”的本质是:我决定钱去哪儿,不是被算法推着走。帐篷,就是主权消费的一个符号。它不是穷游,而是一次“生活自治”的练习。
你自己搭帐篷、自己挑营地,在那一刻,所有决策权都回到了个体手里。
“帐篷热”的背后,是一整套社会运行的信任红利。它让年轻人敢花时间去生活,而不是只去消费。
别小看这件事——当社会允许“自由+安全”并存,创新的生活方式才有空间。
05、 酒店业的反思与转变。
很多酒店老板抱怨:“露营冲击了我们的生意”。但真正冲击酒店的,不是帐篷,而是“价值错位”。
当你用“旺季三倍价”掏空消费者时,你就已经在透支信任。
面对年轻人的“用脚投票”,一些敏锐的商家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有酒店放下身段降低价格来抢客,更有老板转变思路,推出了帐篷加酒店混搭的套餐。
高端酒店可借鉴国外“Glamping”(豪华露营)模式,在自有场地或合作景区打造帐篷营地,提供星级酒店服务与露营体验的结合。
未来,住宿市场将不再是“酒店 vs 帐篷”的零和博弈,而是多元共存、各取所长的生态体系。帐篷满足了人们对自由、自然与性价比的追求,而酒店则应在舒适、安全与服务上持续精进。
随着“文旅+”模式兴起,景区配套设施日益完善。乌鲁木齐星空营地提供免费烤架、安全围栏,普者黑景区推出“帐篷+篝火+云海日出”套餐。年轻人既能享受自然,又能获得文化体验。
未来,住宿市场将不再是“酒店 vs 帐篷”的零和博弈,而是多元共存、各取所长的生态体系。
谁能真正理解用户、尊重市场、创新模式,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赢得未来。
当年轻人支起帐篷仰望星空时,他们不仅是在省钱,更是在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
(数据图片来源于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