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全国国庆文化和旅游消费月期间,各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旅活动及惠民措施,推出业态多元的文旅新产品、新场景。为全面捕捉文旅消费市场新动态、挖掘产业创新升级新亮点,光明网策划推出“文旅新活力”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文旅消费热潮背后的经济活力与文化魅力。
光明网讯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从南京奥体中心的赛事欢呼到大运河畔的歌声欢扬,从井冈山的红色足迹到赣江江畔的光影盛宴,这个中秋国庆“双节”假期,文旅市场以“赛事+演出+文化+夜游”等多业态融合,呈现出消费升级、供给创新、活力迸发的蓬勃景象。文旅融合正成为撬动内需、激活市场信心的重要支点。
2025年10月1日,江西省德兴市凤凰湖景区,非遗打铁花改良版的水上“风火轮”表演堪称视觉盛宴,为国庆假期增添了几份浓烈的喜庆色彩。(卓忠伟摄/光明图片)
赛道为引 “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假期主流
当假期遇上足球、网球、篮球等赛场,“赛况”不再只在荧幕上回放,而成为很多人节日出行的理由。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持续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品牌活动。国庆假期,全国多地举办“苏超”、中国网球公开赛、浙BA、WTT中国大满贯等赛事,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跟着赛事去旅行”热潮。
在南京,10月4日“苏超”淘汰赛首场在奥体中心开打,入场人数达61,355人次,再次刷新全国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纪录。比赛不仅点燃体育激情,也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消费;不少观众赛后走进老城街巷打卡、品尝小吃、入住民宿,形成“观赛+游城”的休闲链条。
在内蒙古,全区发布“国庆·中秋体育赛事目录”。从“内超”足球到越野跑、自行车赛、走马大赛,80项体育赛事活动在各盟市陆续举办,分布在草原、湖泊、戈壁等景区,让广大体育旅游爱好者追随赛事足迹、饱览北疆美景、品味内蒙古美食,促进文旅商体融合发展。
各地赛事的“热与火”不仅点燃城市活力,更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成为拉动假日经济的强劲引擎。赛事本身成为“流量入口”,吸引大量的人流和资源,串联起文化、旅游、商贸、美食等多重消费场景。
2025年10月3日,在山东枣庄铁道游击队景区,游客在观看实景剧《铁道游击队》。(孙中喆摄/光明图片)
红色记忆重塑 沉浸式文旅由“看热闹”向“走心”转变
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合理运用大数据、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全国红色旅游实景课堂。”越来越多地方在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手段,将历史转化为体验、符号转化为故事,吸引年轻一代以情绪共鸣触达信仰。
假期期间,重庆沉浸式舞台剧《重庆·1949》成为假期焦点。该剧采用五环可旋转舞台、360度沉浸式场景切换,让观众仿佛穿越回解放前夜的山城街道;借助剧场这一文化载体,让红色记忆在“动与变”的框架中重塑。观众不再作为“旁观者”,而是在空间中流动、体验、沉浸。这种“可参与”的红色旅程,愈发符合当代年轻人的“体验需求”。
类似地,在湖北省红安县,当地以“铁血红安浪漫红城”为主题,融合“古典建筑+现代光影+沉浸演艺”,搭配丰富的国潮民俗体验与特色美食供给,为游客们献上了一场集“视觉震撼+文化浸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穿越盛宴。假期首日,景区便接待游客逾1.5万人次,成为国庆假期鄂豫皖周边热门的打卡地。
江西井冈山、陕西延安等地也将“剧本游”“快闪表演”“互动光影展”等形式融入红色景区,让红色故事在行走中被讲述、被重构。这类“走新+走心”的红色旅游,不仅让历史更具温度,也让革命文化焕发新生。
2025年10月5日,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重庆1949大剧院内,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迎来国庆黄金周观演高峰。(孙凯芳摄/光明图片)
音乐点燃夜晚 演出成为城市消费新引擎
音乐节和现场演出正在成为假期城市经济的“放大器”。今年“双节”期间,常州太湖湾音乐节、广州草莓音乐节、北京大运河音乐节等先后登场,跨越地域吸引粉丝集结,带动本地餐饮、住宿、夜市、交通等综合消费。
大运河音乐节以“水岸+舞台+文化集市”模式,将城市河道与文化演出结合,营造“声浪+水光”双重体验,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畅玩的乐园,更点燃了年轻人的社交与消费热情。据平台监测,节日期间音乐节相关搜索量同比上涨60%~90%,音乐节周边酒店预订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观众凭借演出票到访城市、在城市停留、与城市“共度夜晚”,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出行方式。
音乐节不仅点燃青年热情,也催热中小城市与乡镇。部分市县通过音乐节打造文化标签,吸引更多可持续旅游流量。
河北省成安县举办的“美丽中国踏歌行·礼乐成安”音乐节以古迹环绕舞台、文旅融合为特色,将非遗项目、乡村风光、地方美食与音乐融合,打造“文旅IP+在地文化”模式,让游客在听歌间隙探访历史遗迹、品味乡土美食,有效激活基层文旅资源活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郑宁指出,音乐节的本土化探索,正成为县域经济振兴与文化品牌打造的关键路径。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要培育夜间经济、演出经济等新型消费业态。音乐节的兴起,正是文旅融合创新供给的具体体现。未来,如何将节日热度转化为常态消费,将决定地方文旅竞争力的“持久度”。
2025年10月4日,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犁桥水镇,打铁花精彩上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储成胜摄/光明图片)
夜色为境 夜游经济正在成为城市新的“吸睛点”
假期夜幕降临,不少城市探索“白天+夜晚”的旅游模式,把“白天消费”“夜间消费”串联起来,让游客不只逛景区,更在夜色中沉浸、驻足、体验。
江西南昌推出多项特色夜游活动。举办“盛世华彩豫章欢歌”国庆烟花晚会,融合烟花、无人机、灯光秀等,打造“以夜为幕、以江为镜”的视听奇观,吸引了超120万名市民游客齐聚赣江之滨。将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升级为“非遗夜集”主场地,吸引游客体验制作非遗产品。假期前五天,南昌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累计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其中夜间游客占比过半。
湖北黄冈推出东坡文化沉浸式夜游项目。夜幕降临,千架无人机以夜空为幕,勾勒出“大江东去”的壮阔意境;千年非遗“打铁花”在湖面绽放;黄冈遗爱湖化身立体舞台,“梦回大宋”“赤壁怀古”等八大场景渐次展开。游客乘船夜游,在桨声灯影中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东坡文化之旅。许多游客特意在夜间安排行程,夜景、夜市、夜演成为新的节日消费节奏。
夜游的魅力在于延长消费时间,让城市在黑夜中“亮”起来,也让游客在光影交错间体味当地文化的另一面。一场烟花秀、一条夜市街、一场夜间演出,背后是数以千计的从业岗位与数以亿计的消费增量。对于城市而言,夜游经济是“流量经济”的延伸,更是“留量经济”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表示:“火热的假日消费再次彰显中国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包括夜经济在内的业态模式持续更新,将为消费持续扩大拓展新空间。”
从体育赛事到沉浸式演出,从音乐节到夜游,假期文旅市场以多元业态不断丰富供给,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全链条消费升级,成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人潮涌动、烟火流光的中国假日,正在以蓬勃的文化热力与消费动力,绘就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赵艳艳 曾丹)
来源: 光明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