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朋友圈又被故宫的人头、西湖的人潮刷屏了。但我发现身边不少年轻人压根没凑这热闹——他们提前请了两天假,把周末拼成四天小假期,跑去了浙江松阳的古村看晒秋,或是在深圳大鹏半岛的野海滩捡贝壳。
这种被他们叫做“边角料旅游”的操作,正悄悄成了新潮流。
说实话,谁没在长假体验过人挤人的崩溃?去年国庆我去西安,光是进兵马俑坑就排了三小时队,到了坑边只能看见密密麻麻的后脑勺。后来听做旅游行业的朋友说,2025年国庆全国5A景区接待量又创新高,358家5A景区里有超半数当天限流。
可问题是,打工人除了长假哪有时间旅游?直到有人琢磨出“拼假”这招——周五一请假,周末加周一,三天变四天,完美避开高峰。
拼假+边角料,年轻人把旅行过成了“盲盒游戏”
我有个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朋友阿琳,上月底刚用“周五请假+周末”拼了三天,去了福建四礵列岛。
她说出发前没做攻略,到了岛上才发现遍地都是没被开发的礁石,跟着渔民出海捞了半筐海螺,晚上直接让民宿加工,人均才花了80块。“比去三亚人挤人舒服多了,关键是不用抢票不用排队,看见好看的海湾随时停下拍照。”
这种“边角料目的地”确实有点东西。像北京798艺术区的前身是老工厂,现在成了文艺青年的打卡地,但隔壁还有个没开发的焦化厂遗址,锈迹斑斑的管道和野草共生,拍照特别出片。
还有云南诺邓古村,比大理丽江人少太多,村里的火腿作坊能随便参观,跟老乡唠嗑还能蹭到刚出炉的火腿炒饭。这些地方没被过度商业化,反而保留了最本真的生活气息。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旅行靠谱吗?其实边角料旅游不是让你去荒山野岭冒险。马蜂窝2025年的报告里提过,现在热门的小众目的地都是“可触及的安全范围”,比如城郊的废弃铁路、被保护的传统村落,甚至是城市里的老街区。
我同事上周去了广州的小洲村,就在市区边缘,既有岭南水乡的韵味,又没有乌镇的商业化喧嚣,喝碗本地阿姨做的双皮奶,才6块钱。
从打卡任务到自在漫游,年轻人在边角料里找旅行初心
记得以前跟团旅游,行程表排得比上班还满,早上五点起床赶景点,晚上还要写朋友圈打卡。现在的年轻人可不这么玩了——他们在边角料旅行里玩起了“无目的漫游”。
有个博主分享过她在成都周边的经历:坐着绿皮火车到彭州,随便找个村子下车,跟着 locals 去山里挖笋,中午在农家吃顿柴火饭,下午躺在田埂上晒太阳,一整天没花多少钱,却觉得比逛十个景点还放松。
这种旅行方式,本质上是对“标准化旅游”的反叛。当5A景区变成“必须打卡”的任务清单,当网红景点的照片全是千篇一律的pose,年轻人开始渴望更真实的体验。
就像我那个去四礵列岛的朋友说的:“在渔村跟阿婆学做鱼干的时候,突然觉得旅行不是要发多少朋友圈,而是能记住多少个具体的瞬间。”
当然,玩边角料也得守规矩。去年有驴友擅自进未开发的秦岭区域被困,最后动用了救援队。所以现在圈内默认几个原则:不去无信号的无人区,出发前查好当地天气,看到“禁止入内”的牌子绝不硬闯。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咱是来放松的,不是来冒险的。
眼下越来越多城市在推“错峰旅游补贴”,有些公司也开始试行弹性休假。说不定以后,“拼假去边角料”会变成打工人的常规操作。
下次长假要是不想人挤人,不妨试试搜搜周边的“隐秘角落”——说不定转角就能遇见一家藏在巷子里的老茶馆,或是一片没人的沙滩,让旅行重新变成一件纯粹享受的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