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的宕昌,细雨刚歇又起,官鹅沟的山岚裹着湿润的水汽漫上栈道,却丝毫未减游客的兴致。停车场里,甘A、陕S、京N、青A……来自天南海北的车牌挤挤挨挨,游客脸上满是对“陇上江南”的向往。
“出发前还担心下雨扫兴,来了才发现烟雨官鹅沟另有一番韵味!”兰州大学大二学生帕丽孜提撑着伞,镜头对准飞瀑流泉。
这个来自新疆的姑娘早早就和室友组好“陇南探索小队”。“看,这是官珠沟的云雾,像不像水墨画?”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向记者展示。
和她一样冒雨前来的游客不在少数,有人举着伞在通天门合影,有人在廊桥边听雨声品茶,雨丝反而为山水添了几分灵秀。
这份从容的诗意,藏着景区未雨绸缪的匠心。
早在双节前,官鹅沟便启动“全链条”保障:根据历史客流和大数据预测,提前调配90台大巴、210台车辆循环运营,在购票窗口、换乘点安排专人引导;对观光车、游乐设施开展拉网式排查;针对可能的瞬时人流,制定限流分流方案,实时通过公众号推送安全提示,网上预售票系统提前“消化”部分压力。
更让人安心的是,景区在18处易积水、陡坡处设了应急避险点,储备的雨衣雨伞免费发放到游客手中——连“雨”都成了预案里的细节。
“我们把‘游客体验’刻进了每个环节。”景区讲解部工作人员姚页含的话语里带着自豪。
为了让清晨的游客不扑空,开园时间提前到7点;9个志愿服务点前,志愿者递上导览图的同时也贴心地递上一杯姜茶;沿着步道行进,工作人员扮演的“小钻风”不时会出来互动……
雨丝中,还有一抹亮眼的红格外温暖——那是“娥曼志愿者”的马甲。
教师赵莹莹放弃假期,每天早早到岗。“遇到老人腿脚不便,我们轮流帮他拎行李;带小孩的家庭,我们会提醒母婴室的热水和尿布台位置。”她的声音轻柔。
在她看来,志愿服务不仅是帮忙提行李、指方向,更是把宕昌人的热情揉进每个举动里:“我们递出的不仅是一张地图,是‘来了就是家人’的心意。”
截至10月1日当日,官鹅沟景区游客接待量已呈现显著增长态势,为整个国庆假期奠定了良好开局。
数字背后,是雨幕中互相搀扶的身影,是志愿者递来的姜茶,是孩子指着瀑布欢呼的笑声,是游客离开时那句“明年还要来”。
当山水的灵秀遇见服务的温度,当远方的期待撞见本土的热忱,这个国庆,官鹅沟不仅留住了游客的脚步,更留住了他们心中的山水情、人间暖。
(文图/记者 尚敏贤 见习记者/高婷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