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敲星火追残日 铃动京城送炊烟一一走进北京驼铃古道模式口,感受老舍笔下的京西古道
作者 李戬
一提起模式口,这里的人们都会想起老舍先生,因为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模式口走出的。

驼铃古道藏惊喜 历史与活力撞满怀
9月17日,天气是名副其实的秋高气爽,微风不燥。鉴于这样的好天气,上午就来到好友推荐的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石景山区中部,全长 1500 米的模式口大街东西横贯其间,呈九曲龙形传统风水格局。
街道入口处是一个文创店,里面有对这个街道历史的介绍,看介绍了解到模式口始于西周,闻名于明清,是历史上著名的“驼铃古道”,过去是京都通往塞外的必经之路,西山煤炭、木石等物资均经此运入京城。它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刀石而得名,1922年就通上了电,成为“北平第一个使用电灯的村镇”,因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而更名为“模式口”。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曾从这条路上走过;末代皇帝写的《我的前半生》就诞生在这里。

今天特别幸运的是,遇到了也是第一次来逛驼铃古道的何新平夫妻,他们热情的相约我结伴同行,一路上何新平夫妻为我讲述驼铃古道的前世今生,让我感受到千年古道、百年老街,京西古道模式口,悠悠驼铃数百年。


模式口驼铃古道,起源于西周,兴盛于明清,曾是塞外通往京师的必经之路,也是京西古道中最为璀璨的一段。
踏上古道,仿佛听见驼铃声声,像是来自千年的呼唤,那不仅是物资交流的信号,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悠扬回响。

驼铃古道,不仅仅是一条路,它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走在这条古道上,我们可以看到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错落有致,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岁月的痕迹

千年古树


与山西永乐宫,敦煌莫高窟齐名的法海寺壁画,以其夺目之美,令人屏息,可谓不可不看的传奇。它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东方的敦煌”。


“北京最神秘的寺庙”的承恩寺,自建寺以来就有“三不”之谜: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做道场。
承恩寺还有“三高”之说:一是承恩寺工程级别高,由司礼太监温祥亲自督办,可谓皇家的重点工程。二是承恩寺住持级别高,由僧录司左觉义兼任本院住持。三是承恩寺地位高,正德皇帝下过圣旨,内容为告诫当地政府,驻军和周边百姓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外大小一切事物。也就是说承恩寺自建成之日就不对外开放。

在模式口,我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京西小吃,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也可以亲眼见证那些传承百年的手工艺如何在匠人的手中焕发新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驼铃古道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驼铃古道,一条承载着历史沧桑与文化交融的神秘之路。在这里,可以聆听驼铃回响,探寻古道遗韵;可以醉心于自然奇观,感受大地的磅礴之力;可以沉浸于异域风情,品味生活的多彩滋味。这条古道都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带我们领略穿越时空的神秘之旅。



作者简介:李戬,男,沈阳政法系统文联副主席,词作家、戏剧评论家。连续三年担任辽宁文化界经济界春节晚会总导演,代表作有歌曲《沈阳啊沈阳》《沈阳》《为你而来》《传奇中国》《法韵和风》《我的大辽河》《醉香》《亲亲太阳谷》等,连续6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荣获“最美沈阳人”荣誉称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