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贵州省的省会贵阳,有人会想起黔灵山的猕猴,有人会念着青岩古镇的卤猪脚,可老贵阳心里都清楚,这座城市的“灵魂”,其实藏在南明河畔那座甲秀楼里。它不像5A级景区那样热闹,却是贵阳人公认的“城市名片”——始建于明朝,历经百年重建,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免费对所有人开放。白天看它立在河心巨石上,与浮玉桥相映成趣;夜晚亮灯后,飞檐翘角映在水里,美得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来过的人都说:“没看甲秀楼夜景,等于没到过贵阳。”
我第一次去甲秀楼时,从贵阳地铁2号线“阳明祠站”出来,沿着南明河畔的步道走,远远就看到一座三层阁楼立在河中央——朱红的柱子、黛色的瓦,飞檐上挂着的铜铃随风轻响,底下是碧绿的南明河水缓缓流过,偶尔有游船从楼旁经过,泛起的涟漪把阁楼的影子晃得软软的。河边的长椅上坐满了人,有本地老人摇着蒲扇聊天,有情侣依偎着看风景,还有游客举着手机拍夕阳,连空气里都透着悠闲。
走近了才发现,甲秀楼的“讲究”藏在细节里。它建在南明河中的一块巨石上,名为“鳌矶石”,寓意“独占鳌头”;楼侧的浮玉桥是七孔石桥,像一条玉带把两岸连起来,桥上的涵碧亭小巧玲珑,坐在亭里能看见河水从桥下流过,偶尔有小鱼游过,引得孩子趴在栏杆上惊呼。楼的一层挂着“甲秀楼”的匾额,字体遒劲有力,据说是清代书法家所题;往上走,每层都陈列着贵阳的历史文物,有古代的碑刻、清代的瓷器,还有记载甲秀楼兴衰的文献,慢慢逛下来,像读了一本浓缩的贵阳史。
甲秀楼的故事,得从明朝说起。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江东之觉得贵阳“文运不盛”,便在南明河上建了这座阁楼,取名“甲秀”,意为“科甲挺秀”,希望能让贵阳出更多人才。后来,甲秀楼历经多次毁坏与重建:清朝时被洪水冲垮过,被战火焚毁过,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算下来已有100多年历史。可不管怎么修,它始终立在南明河畔,见证着贵阳从过去的小城,变成如今的现代化都市——河边的高楼越建越高,桥上的车流越来越密,唯有甲秀楼,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
对贵阳人来说,甲秀楼不只是“文物”,更是“生活”。清晨,会有老人在浮玉桥上打太极,动作慢悠悠的,和南明河的流水声特别搭;白天,有学生背着书包来这里写生,把阁楼、石桥、河水画进画里;傍晚,上班族会绕到河边散步,吹吹河风,缓解一天的疲惫;到了晚上,甲秀楼的灯光会准时亮起,暖黄色的光把阁楼染得温柔,倒映在水里,像“水中有楼,楼在水中”,不少人特意来拍夜景,朋友圈发出去,总有人问“这是在江南吗?”
最让人惊喜的是,这样一座“重量级”的景点,竟然完全免费。不需要预约,不用买门票,从写着“城南胜迹”的大门就能进去,连阁楼里的展览都免费开放。有游客说:“这样的全国文保单位竟然免费开放,贵阳真的太良心了!”本地朋友笑着说:“甲秀楼是贵阳人的‘公共客厅’,哪有把客厅锁起来收钱的道理?”确实,在这里,你能看到老人坐在台阶上聊天,能看到学生趴在栏杆上看书,没有“景区”的疏离感,只有“家门口”的亲切。
如果想深度感受甲秀楼,建议从白天待到晚上。白天看它在阳光下的模样,青瓦红柱,透着古朴;傍晚看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阁楼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晚上等灯光亮起,看它在夜色里的温柔,再沿着南明河步道走一走,吹吹河风,听听路边艺人弹吉他,就能明白为什么贵阳人这么爱这里——它不张扬,却把贵阳的“灵秀”都藏在了里面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