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俄乌战争打了1300多天,约3年7个月,虽还未分胜负,但俄罗斯明显占优势。
这场战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也就有很多疑问。为什么俄罗斯非要打乌克兰?为什么俄罗斯敢单挑美国西方30多个国家?俄罗斯真的是一个战斗民族吗?俄罗斯为何能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
作者曾三次到俄罗斯旅游,特别留意观察俄罗斯文化和民族特性,作者认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性养成的最主要的因素。
当然,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了解仅凭几次旅游肯定是不够的,作者对俄罗斯的认知源于长期观察。
本文着重讲述俄罗斯人文的一面,或者说俄罗斯战斗民族气质形成的文化因素。

一
也许应当归咎于《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上尉的女儿》、《死魂灵》、《罪与罚》这些伟大的苏联、俄罗斯文学作品的影响,抑或是《天鹅湖》、《水仙女》、《黑桃皇后》、《睡美人》和《胡桃夹子》这些音乐舞蹈的魅力,还有《山楂树》、《红梅花》、《卡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些优美的苏俄歌曲吧,总之,俄罗斯之于我始终充满了神奇,充满着诱惑。
事实上,我国五六十年代生人,甚至更老的一代人,受苏联(俄罗斯)影响非常大,不必说建国初期,苏联援建我国的一些大项目,大工程,包括钢铁、机械、建筑、军工等项目,单说文化教育,在音乐、美术教育中,我们实行的教育模式、方法等,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从院系、教材、师资、教学、管理等,采用的就是俄罗斯的那一套。
现在我们美术课中画石膏像的技法,就是俄罗斯人的发明。音乐教育体系,包括歌曲创作,演奏等,在很长一段时期也是俄罗斯的路数,改革开放后才融入了一些西方元素。
很久了,我对俄罗斯充满着向往,希望能够到俄罗斯去旅游一次,看一看“静静的顿河”,看一看“伏尔加河”,看一看斯大林格勒中的那个城堡,看一看那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
然而,因为钱的因素和时间的因素,在我最想去俄罗斯的时候,一直无法成行,也因此,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俄罗斯情结”。
二
2000年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笔会,笔会的地点在“哈尔滨一一黑河”。笔会的最后一天,我们跨过黑龙江,坐船到了俄罗斯远东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

这次旅游只是“边境一日游”,也是我第一次来到俄罗斯国境。
当时国际形势是“科索沃战争”结束不久,美国及北约对南斯拉夫(当时叫南联盟)大打出手,作为同是“斯拉夫民族”的俄罗斯,是站在南斯拉夫(南联盟)这一边的,甚至还派出军队干预,但俄对美国北约无可奈何。那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也被美国炸了,说是误炸,赔了点钱了事。中国也没有太多办法。
南斯拉夫被美国北约肢解成7个国家或地区,小的地区如同“小村庄”。
这一事件,实际上是欧元挑战了美元霸权地位,美国要在欧洲制造混乱,并推行北约东扩造成的,之后,俄罗斯与美西方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也就结束了。俄罗斯人有了被美西方耍弄的感觉,但无奈国力衰落,俄抖不出狠来,前苏联时期的“霸气”没有了。
在俄罗斯国内呢?俄罗斯最强大的一艘核潜艇爆炸沉没了,死了不少官兵,俄罗斯举国悲伤。这一事件似乎标志着苏联时期强大的海军也开始衰落。
就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到布拉戈维申斯克一日游。
一路上我所见所闻,与国内舆论反映的有些不一样,当时普遍舆论认为“俄罗斯不行了”,“太穷了”。
但是,我看到的实际情况,有些差异。现在回想起来,差异点主要是文化方面,俄罗斯人当时确实“穷”,但他们依然很高傲。
当时中俄边贸很热,在中国口岸这边,有大批俄罗斯妇女来“倒货”,她们什么货物都要,羽绒服、床单、鞋帽、塑料制品等,我们这边的边贸城人非常多,乱哄哄的,建筑也很破,地上到处是塑料袋,风一吹,到处乱飞。
但坐船到了布拉戈维申斯克后,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街道宽敞,干净整洁。建筑很别致,以红白蓝色调为主。布拉戈维申斯克有列宁广场,还有胜利广场,很多东正教堂等,建筑都很漂亮。布市还有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雕像,他高昂着头在太空慢步。
俄罗斯大列巴好吃,我就想买一个。走在大街上,看到所有的面包店到处都是俄罗斯人排队买面包的情境,但秩序井然,看不到插队、争抢的情况,他们就安静地站在那里,有的人手上还拿着一本书看,显得很优雅,不觉得他们象西方报道的那样“饥饿”。

导游介绍,布市人口不到20万,有40多所少儿音乐、美术学校,艺术幼儿园则多达400多所,教师与学生比例几乎达到1:1。我家里有人开艺术教育培训机构,因此很留意艺术教育方面的信息,俄罗斯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路观光时我也很留意这方面的情况,他们居民小区内有很多小学和幼儿园,当地幼儿园有非常明显的标识,建筑和栅栏的外形涂上红蓝白色彩的就是幼儿园,确实非常多。
这次俄罗斯之行,我深切感悟“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在俄罗斯体现得更好,俄罗斯非常注重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
三
我第二次到俄罗斯旅游是2001年的时候,也是俄远东地区,行程4天,到了俄罗斯赤塔、贝加尔湖、伊尔库茨克,深入俄罗斯境内1200多公里,对于国土广袤的俄罗斯来说,仍属于边境游性质。
我们从满洲里过境去俄罗斯赤塔市,当时经过满洲里国门的时候,我国的国门非常高大雄壮,有一个中队的武警守卫,而俄罗斯的国门是钢筋架子,像老工厂的大门,钢筋架锈迹斑斑,门架上还是“cccp”(苏联)的字样。当时,同行的一位上海企业家说:“真愿意捐赠10万元,让苏联老大哥把国门修一修,太寒碜了。”
俄罗斯国门只有两名士兵守护,一个在很远的一个瞭望塔上站岗,一个在地面巡逻。
当时是俄罗斯经济低谷期,海拉尔街上到处是俄罗斯“倒爷”一一不过俄罗斯倒爷是以妇女为主的,她们肩杠手提,一人带几个大包。
满洲里口岸聚集的人则更多,有游客,边民,我国的,俄罗斯的,蒙古的。
一边门庭若市,一边门可罗雀,说明我的祖国很强大,曾经的帝国苏联(继承者俄罗斯)衰败了。
但透过表象看文化内核,没俄罗斯人偷越过境到我国,也没人在边境线滞留。
相反,我们这边人山人海,主要是中国人,大都是来看国门看中俄边境的。
进入俄罗斯境内,让人更生感慨,俄罗斯那边的草原、森林太整齐,保护得太好了。
一问才知,俄罗斯对草原、森林管理非常严格,修公路等是不能随便挖土取土的,要到很远的地方,到规定的地方挖。相比,我们这方面随意得多。我们这边的草原挖的大窟小眼,到处在修路,到处在挖土。
随行的上海企业家也生感慨,我们确实发展太快了,破坏环境太狠了,要向俄罗斯学习。
到赤塔市和贝加尔湖旅游,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浓郁的文化氛围。他们的文化广场、图书馆和博物馆特别多。

这座城市的广场、街道几乎都是为了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和劳动英雄而命名,雕塑特别多,也很漂亮,学校为纪念英雄还举行歌咏、体育比赛,我推测,我们有些城市搞的“唱红歌”活动,大概借鉴了俄罗斯的。青年结婚举行婚礼时,一对对新人穿着礼服婚纱到“无名烈士墓”敬献花篮和鲜花,并与“纪念碑”合影。

当时看到这一场景,我以为一定是这些新人家庭里有“烈士”,他们才在大婚时来祭奠。后来才知道,这是他们的习俗。这一习俗,之后我在莫斯科、圣彼得堡也多次看到过。
由此可见他们对“英雄”、军人的崇敬的文化氛围有多浓。
赤塔有几十家博物馆,除了州立的博物馆,州辖下的市、镇,每个行业,每所大学都有博物馆,有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教育博物馆、警察博物馆、湖泊博物馆等等,图书馆则更多,达100多个。
一些博物馆的讲解员主要是大叔和大姨,还有一些老爷爷和老太太当讲解员,专不专业我不知道,但觉得他们非常认真,非常敬业,并透出一种自信和自豪感。

这次俄罗斯之旅,我感觉俄罗斯人非常重视历史和文化,崇尚英雄和军人融入了他们的文化,这可能是其“战斗民族”气质形成的原因之一。
(未完待续,下篇:我的俄罗斯文学之旅:参观普希金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